转自:邯郸日报
大西高村党支部书记王海平(右一)帮助村民采摘秋葵。
本报通讯员 张存良
六月末,冀南平原烈日高悬。在肥乡区西吕营镇大西高村,千亩良田郁郁葱葱,绿浪翻涌。头戴草帽的村党支部书记王海平,手持泛着汗渍的记录本,蹲在田垄间仔细查看墒情和苗情。自2017年担任村支书以来,他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赤诚担当,多年如一日,带领全村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乡村振兴之路,让破旧穷困的村庄华丽转身为产业兴旺、村民致富的示范村,成为乡亲们心中“沾着泥土味儿”的好支书。
土地托管破题
“2022年刚提土地托管时,村民都犯嘀咕。”王海平望着眼前800亩连片的托管田回忆道。作为“河北省千名好支书”,他带头将自家土地交给合作社,当年在5亩试验田里试种芥菜就挣了5万元。这场带着泥土气息的改革,让村民王佐德主动托管了9亩地,如今不仅每年稳拿9000元租金,还在合作社担任技术员,月工资3500元。“以前自己种地忙得脚不沾地,现在跟着王书记干,日子比蜜甜!”背着喷雾器去邻村干活的王佐德,笑容在阳光下格外灿烂。
在王海平的带领下,大西高村探索的“土地托管+特色种植”模式逐渐形成规模效应。除高产玉米外,秋葵种植项目也成为带动就业的“黄金产业”,从整地到采摘的全环节用工,让村里的中老年人和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
民情账本暖心
王海平工具箱里装着扳手、电线等物品,其中泛黄的“民情本”格外醒目。本子里密密麻麻记着36户孤寡老人和困难户的需求,独居老人王义德家上周水管漏水的记录旁,还贴着维修配件采购单。“去年下大雨,我家屋顶漏雨,也是他带着党员冒雨来抢修。”王义德老人拉着王海平的手说,眼中满是亲人般的信赖。
群众反映多年的扬水站通电难题得以解决,更彰显基层党组织的担当作为。村后七排支的3台扬水站安装多年却成“摆设”,王海平借助全省“十百千万”联系群众行动,与群众代表一道奔走协调,最终让1520名群众告别了“排队等井浇地”的历史。这种“把群众的痛点当工作的重点”的务实作风,正是新时代党员干部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的生动缩影。
党建引领致富
村委会会议室的规划图前,王海平正与镇村干部研讨农资农机合作社的运营方案。墙上的收益表显示,村民王积善将两台收割机入股后,每年保底分红达2万元。“这是土地托管的升级版。”他介绍道,村民可用土地、农机折价入股,周边村镇也能共享农资采购资源,既实现农业生产“统防统治”提效率,又通过集体经济“二次分配”促增收。
如今这一模式已在全镇21个村推广。从土地托管到产业升级,大西高村走出的正是一条“支部领航、党员带头、群众受益”的共富之路,让党旗在乡村振兴一线始终高高飘扬。
上一篇:政银企畅通交房“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