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最新披露信息显示,河北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河北资产”)已正式递交港股上市申请。这家来自河北石家庄新华区的企业若成功上市,将成为内地首家登陆港股市场的地方性资产管理公司(AMC)。
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从完成股改到递交申请仅间隔10天,多名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显示了其推进资本化的强烈意愿。
股改10天后赴港上市
河北资产于6月18日刚刚完成股份制改革,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总股本为20亿股,每股面额人民币1元。股权结构显示,河北建设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控股股东持有56.52%的股份。其他主要股东包括河北港口集团有限公司、河钢集团有限公司、河北航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和开滦汇金发展有限公司等河北省重点国有企业。
河北资产此次实施股改,正是为赴港上市进行必要的法律主体资格准备。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境内企业若以主体公司身份直接申请境外上市,必须首先完成股份制改革,即将原有的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形式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
据招股书披露,河北资产为河北省唯一一家具备批量收购及处置金融不良资产资质的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在区域内占据重要市场地位。根据灼识咨询报告,以2024年新收购不良资产的原始价值计,该公司在河北省排名第二,市场份额为24.4%;而以2024年自中小银行新收购的不良资产原始价值计,该公司在河北省所有不良资产管理公司中排名第一,市场份额高达47.2%。
从经营业绩上看,河北资产的财务表现具有波动性。2023年,公司遭遇业绩低谷,不良资产经营收入仅为2.22亿元,同比下滑48%,叠加2.33亿元的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导致全年亏损1.45亿元。对此,公司解释称,收入下滑主要源于2022年某重大不良资产收购处置项目的大额付款,同时不良资产收购重组业务摊余成本计量的不良债权资产的减少,这反映了业务回收周期的自然波动。
2024年河北资产的业绩实现反弹,不良资产经营收入同比增长130%至5.12亿元,净利润达2.04亿元。公司表示,这既得益于不良资产组合运营周期进入处置回收阶段,也反映了公司加强资产处置和回收力度的成效。
自2015年成立以来,河北资产已在河北省不良资产管理行业深耕近十年。财务数据显示,公司总资产规模呈现稳步增长态势,2022年至2024年分别为67.94亿元、72.53亿元和75.56亿元,尽管整体规模在全国地方AMC中仍处于中下游位置,但其区域市场优势明显。
地方AMC资本化“破冰者”?
作为区域性金融风险化解的重要力量,地方AMC的资本化进程一直处于探索阶段,目前,仅有两家全国性AMC——中国信达、中信金融资产两家实现在港上市。
金乐函数分析师廖鹤凯就指出,“不良资产行业在这个阶段需要持续补充流动性,把握周期性机会用于收购和处置资产。”他表示,资产管理公司上市可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提升品牌价值,缓解传统依赖银行借款和国资注资的瓶颈。
但地方AMC上市之路并非坦途。早在2017年9月,安徽省的持牌AMC安徽国厚资产管理公司就曾启动改制上市程序,计划2018年在香港上市,但赴港IPO最终未能成行。因此,河北资产此次IPO尝试,可能为整个行业后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与此同时,地方AMC正在面临日益严格的监管环境。今年4月,多地持牌地方AMC就收到了监管下发的《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该办法对资产收购、处置、股东股权、融资等方面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河北资产在招股书中也明确表示,将遵守国家政策指引和监管要求,确保在战略方向、资产结构及业务模式上全面合规。
尽管面临挑战,中国不良资产管理行业仍具有广阔发展空间。从事不良资产处置的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持续推进,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企业坏账等不良资产来源持续增加,为专业资产管理机构提供了丰富的业务机会。特别是在区域性金融风险化解方面,地方AMC凭借其区位优势和资源整合能力,有望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作者:郭聪聪 编辑:方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