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命题下,国家战略层面强调:“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相关部门也明确提出,“需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深化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学科组织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国家公园与旅游学院依托学校多年林业学科积淀与旅游管理专业优势,自1992年起,深耕林旅交叉领域,创新设立森林旅游本科专业,构建“三轮驱动、三力重构、三维赋能”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作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面向乡村振兴文旅产业链的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与实践,编号:XJK21BGD004)、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重点项目(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林旅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编号:2023JGZD050)和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红色传承与绿色教育: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文旅思政育人模式构建)的阶段性成果,已形成从理念革新到机制创新的全链条育人体系。
全要素支撑人才培养改革
学院以“小我”与“大我”价值融合为核心,构建“精神传承—战略服务—思政赋能”一体化培养路径。通过挖掘森林文化中的生态伦理内涵,将“青山绿水”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在培养理念层面,学院创新构建精神传承、战略服务、思政赋能一体化建设的“三轮驱动”模式,让学生在沉浸式学习中实现职业理想与国家生态战略同频共振。在能力建设方面,学院通过自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交叉渗透,“三力重构”全方位锻造学生适应产业变革的多元能力。在保障机制协同上,学院通过共享机制、融通机制、产教机制协同育人,“三维赋能”强化“林鸪(MIRGU)”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保障机制,为林旅人才培养筑牢制度根基。
全方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教育成效的核心标尺,更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关键。学院以多维度培养模式为抓手,深耕人才培育沃土。近5年选派6批次30名学生援藏援疆,助力边疆建设。在2024年全国大学生文明旅游暑期实践活动启动仪式上,分享《知行合一:旅游教育从课堂到世界尽头》的经验成果,获国家相关部门高度认可。
毕业生超半数扎根行业。如今,“红绿融合 文旅实践”育人品牌已初具规模,众多学子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等多项省部级以上荣誉。
全路径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专业建设与科研创新是托举人才培养的坚实阶梯。多年来,学院深耕创新,铸就中南地区绿色文旅领军人才培养高地。1993年,学院在国内率先创办森林旅游本科专业,后获评国家特色专业、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5年获国家相关部门重点培育学科。
在教研教改领域,学院获批国家首批新农科、新文科等43项省部级以上课题,5门课程入选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科研平台建设成果显著,11个重量级平台落地;科研产出丰硕,发表500余篇高水平论文,出版30余部专著。此外,学院主动服务社会,与湖南省多个部门签订50多项战略合作协议,《旅游与会展融合发展调研报告》等成果获湖南省5项肯定性批示,斩获10余项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
33年人才培养改革影响广泛
教育成果影响力是检验育人成效的重要维度。学院多年来在林旅教育领域深耕探索、创新实践,育人成果丰硕。在成果传播上,学院的改革经验与育人成效被多家权威纸媒50余次聚焦报道,地方媒体卫视30余次深入宣传,充分彰显了责任担当。
在辐射带动方面,与华南师范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30余所高校交流考察。同时,通过举办湖南省大学生旅游专业综合技能大赛等多样化交流活动,搭建起学术探讨与成果推广的优质平台。此外,人才培养的沃土孕育出众多先进典型,“国家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优秀教师”等一批优秀人物脱颖而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院将以科技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力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本领,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乡村全面振兴等国家战略,强化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为文化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与智力保障。(罗 芬 洪 梅 徐 美)
·广告
上一篇:美元指数涨0.35%报9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