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轶
看到《什么是青海》的成书,沉甸甸的份量,捧在手里,心里百感交集。作为编创团队中的一员,从最初的策划构思,到数易其稿、图片甄选、版式调整,再到反复的比较与修改,每一个环节都历历在目。此刻的心情,好像青海湖的湖水,表面看似平静,内里却翻涌着难以言喻的澎湃。这不仅仅是一本书的诞生,更是我们对青海这片土地一次深情的凝望和郑重的表达。
《什么是青海》试图用镜头捕捉青海的壮美,用文字描绘她的诗性,把这片神奇高原的“魂”浓缩成一册“地理文化标本”。文本用三个维度、七个篇章,来铺陈青海的博大与独特。“山宗水源”是全书的起点,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青海的精神坐标。文字从亿万年前青藏高原隆起的壮阔史诗说起,带你感受昆仑山脉顶天立地的巍峨,也带你寻觅三江源头涓涓细流的源起。为什么说青海是“中华水塔”“万山之祖”?答案就深藏在这片大地的骨骼与血脉里。
地理是骨架,赋予了青海独特的风貌。而真正让这片土地成为传奇的,是它丰厚的文化血肉。我们用五大文化脉络,织就青海立体而丰满的风貌和肌理。藏羚羊年复一年穿越旷野的迁徙,青海湖湟鱼逆流而上的洄游,这些不仅仅是动人的故事,更是生命与这片严酷又壮阔的自然之间最动人的共生交响,是青海生态之美的生动注解。五千年前彩陶上流淌的古老纹路,神秘莫测的史前遗迹,热贡唐卡上永不褪色的虔诚,唐蕃古道上回荡的驼铃,它们如同散落的珍珠,被时光的丝线串联,诉说着这片土地上文明千年的传承与韧性。金银滩草原深处,“两弹一星”元勋们以身许国的背影;祁连山下,西路军将士浴血奋战的悲壮;雪域天路,青藏铁路建设者挑战极限的豪情,这些,铸就了青海人的精神中那抹永不褪色的鲜红,是当代青海最激昂的乐章。“石榴花开”的篇章里,汉、藏、回、蒙古、撒拉、土等各民族的身影交织,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服饰、不同的歌舞,却守护着共同的家园,彼此交融,互鉴共荣。这是一幅和谐共生的多彩画卷,是青海大地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温暖的底色。最后,我们以“高原魂魄”为题,试图提炼这片土地的精神内核。昆仑山风雪中屹立不倒的坚韧,盐湖阳光下结晶的纯净,这些,不正是当代青海人刻在骨子里的品格吗?高原的魂魄,正是人的魂魄。
书的最后一章叫“山高水长”。这不是结束,而是一个充满希望的起点。“四地”建设的号角和蓝图,指向盐湖里如盐花般盛开的现代化产业,指向戈壁上整齐列队聚集阳光的光伏矩阵,指向高原上随风起伏的青稞田,指向高原夜晚仰望星空的帐篷营地,配合清晰的视觉符号和数据,直观地描绘着青海正在走的路,指向充满可能的明天。
回望《什么是青海》的创作历程,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用凝练的文字、生动的视觉语言,承载起青海厚重的文化与未来。它是一次深情的解读,更是一场与脚下这片土地,以及土地上生生不息的生命、绵延不绝的时光的对话。我们努力让它兼具知识性、普及性和视觉冲击力,希望它能成为一扇明亮而充满诗意的窗。透过这扇窗,让世界不仅看见青海令人震撼的“大美”,更能读懂她深邃的过往、蓬勃的现在和充满希望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