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缅甸抗震救灾工作队员,好样的!
创始人
2025-07-04 00:06:56
0

  7月3日,省委书记王宁、省长王予波、省政协主席刘晓凯等省领导在昆明会见赴缅甸抗震救灾工作队员,代表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向出色完成援缅任务的全体队员致以崇高敬意,感谢大家为祖国争了光、为云南赢得了荣誉。

  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是第一支抵达缅甸、第一支救出幸存者的国际救援队,运送了第一批国际救援物资。

  在救援结束后,中国政府援缅卫生防疫队赴缅开展灾后卫生防疫工作。

  赴缅甸抗震救灾工作,充分体现了中缅胞波情谊和患难真情。

(一)

  灾难无情人有情,中缅两国山水相依,情谊深厚。当缅甸遭受强烈地震灾害,中国始终与缅甸站在一起,一场跨越国界的救援行动迅速展开。

  3月28日缅甸发生7.9级地震后,按照中央统一部署,云南发挥紧邻缅甸有利条件,积极组织开展支援缅方工作,尽己所能向缅甸灾区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救援和支持。省委书记王宁震后第一时间就我省抗震救灾及支援缅方工作进行指挥调度,作出安排部署;省委副书记、省长王予波就相关工作提出具体要求。我省连夜组派了首批救援医疗队,并调集物资紧急驰援缅甸。

  3月29日6时许,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一行37人,携带全功能生命探测仪、地震预警系统、无人机等应急救援设备,以及帐篷、折叠床、药品等物资,乘东航包机从昆明长水国际机场赶赴灾区。

  3月30日上午,缅甸领导人敏昂莱前往内比都欧达拉蒂利医院,慰问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全体成员,对他们在震后第一时间赶赴缅甸开展救援表示衷心感谢。4月1日,我驻缅甸大使马珈在内比都慰问时表示,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的专业素养和无私奉献精神,充分展现了中国力量、中国速度和中国温度。

  4月6日,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圆满完成在缅地震救援任务,从缅甸仰光回到昆明。

  4月19日下午,中国政府援缅卫生防疫队,携带卫生应急物资和设备,从昆明长水机场飞往缅甸仰光,到达仰光后再乘大巴赶往曼德勒,开展灾后卫生防疫工作。援缅卫生防疫队共50人,包含国家疾控局、中国疾控中心的12人,以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云南)、国家卫生应急移动防疫中心(云南)为主的云南省人员38人。卫生防疫队在缅甸曼德勒工作区域开展了灾后风险评估、疾病监测、实验室检测、流行病学调查、传染病防控、饮用水监测、环境卫生及消杀、健康教育、技术培训等工作任务。

  赴缅甸抗震救灾工作队先后出征,是中缅患难与共的生动诠释。

(二)

  在灾难面前,时间就是生命。

  作为第一支抵达缅甸的国际救援队,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克服持续高温和交通中断、通信不畅等诸多困难,以专业的救援能力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夜以继日、争分夺秒开展救援工作,成功搜救出第一位幸存者,并积极协助缅方制定灾区传染病防控方案,共同做好卫生防疫、援助物资配发、救援帐篷搭建、救援技术指导等工作,全力守护生命。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以实际行动续写患难与共、共克时艰的中缅胞波情谊,彰显了中国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责任担当,赢得了缅甸政府、民众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于当地时间3月29日7时许抵达仰光,是第一支抵缅的国际救援队伍、第一批运抵的国际援助物资。

  当地时间3月29日18时30,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抵达内比都市区,随即会同当地救援力量展开救援。

  当地时间3月30日4时56分,在缅甸内比都欧达拉蒂利医院废墟下被埋压的一位幸存老人被成功救出,这是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抵达缅甸地震灾区后,救出的第一名受灾群众,这位约60岁的女性已被埋压近40小时。

  “历经近5个小时连续作业救出了一名幸存者,把人从废墟里面抬出来的时候,大家都很激动。虽然很累,但是我觉得很值得。”国家隧道应急救援中铁二局昆明队队员穆树元介绍。

  在缅甸期间,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在3个区域出动5批次,探索了几十个点位,成功救出幸存者1名,搜救出遇难者4名。

  在异国他乡书写的救援奇迹,让世界看到了中缅两国携手共进、共克时艰的坚定决心。

(三)

  救援,不仅需要勇气和担当,更需要专业和科学。

  强震发生后,缅甸灾区余震频发、道路损毁,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在“黄金72小时”内,辗转3个区域,探索几十个点位,昼夜不息展开搜救,用专业与坚韧点亮希望之光。

  当地时间3月30日凌晨1点,内比都欧达拉蒂利医院的废墟下,救援正在与时间赛跑,国家隧道应急救援中铁二局昆明队队员李建伟回忆,当发现被困老奶奶右腿断裂、严重变形时,他通过志愿者实时传递医疗信息,通过“手势停顿法”控制破拆节奏,最大限度减少二次伤害。最终,这位老奶奶被成功救出,“不要紧张,我们带您回家。”这句通过翻译传递的温暖而坚定的承诺,最终化作现实。

  国家隧道应急救援中铁二局昆明队政委李影平介绍,昆明队按照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要求,聚焦“一专多能”建设,全方位提升应急救援能力。

  在救援中,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与前方密切联系,及时传达相关救援信息。而“安全救援”“高效救援”“精准救援”这3个关键词,则精准概括了此次“科学救援”的核心内涵。

  在人员安全方面,一组作业小队安排一名安全员全程保障救援,现场作业组一共两组,一组安排中方安全员,另一组安排缅方安全员;在环境安全保障上,在现场布置地震预警系统;确保每一个救援人员都清楚应急逃生通道。同时,在国外救援需格外关注交通、饮食、疫情等公共卫生安全问题,只有队员们自身健康得到保障,才能更高效地投入到救援工作中。最后,纪律安全也不容忽视,在国外救援,代表的就是国家形象,必须保持优良的纪律意识。

  专业知识和严谨态度,为救援工作筑牢了安全防线,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救援力量的强大实力。

(四)

  爱是无国界的,在地震灾区,队员们用真心和真情,给灾区人民带去温暖和希望。

  “相信缅甸人民一定会渡过这次难关,加油!”来自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骨科的副主任医师董凯旋动情地说,能够作为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的一员参加在缅地震救援任务,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内比都气温高达40摄氏度,不管是缅方的医护人员,还是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的救护人员,大家不畏酷暑、不畏疲劳、日夜奋战,一心只想救助更多的患者。”董凯旋说。

  中国政府援缅卫生防疫队队员邵琳鉴回忆,在安置点,“谢谢中国”成了最频繁听到的中文短语,发音或许生涩,情感却无比真挚。当队员们在烈日下清理孳生地、检测水源时,总有当地百姓默默递上一杯清凉的水;接受过医疗队救治和心理抚慰的当地企业,将一筐筐珍贵的新鲜水果送到驻地……震后的曼德勒,空气中弥漫的不仅是尘土与消毒水的气味,更有一种名为“守望相助”的暖流在无声流淌。

  天灾无情,人间有爱,只有坚持同舟共济、团结合作,才能共克时艰、共渡难关。中缅两国山水相连,有着深厚的胞波情谊。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在胞波友邻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不顾困难和危险,第一时间紧急驰援,生动诠释了中缅“同甘共苦的命运共同体”精神,展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责任担当。

  4月6日14时50分许,随着航班平稳落地昆明长水国际机场,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圆满完成在缅地震救援任务,从缅甸仰光回到昆明。

  临行前,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还收到了一份珍贵的礼物——缅甸消防总局连夜到救援医疗队第一个搜救地点欧达拉蒂利医院,从当时营救幸存者所清理的墙体碎片中取出一小片进行标记并作为纪念品,在4月4日深夜连同感谢信一起送到救援医疗队驻地,表达深深的谢意。

  中缅两国,胞波情谊源远流长。此次云南赴缅甸抗震救灾行动,是中缅友好的生动写照,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实践。

  相信在中缅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无论面对何种困难,都能携手共进,共筑更加美好的未来,让中缅胞波情谊在岁月长河中永放光芒。

来源:云新闻客户端

设计:林显富

编辑:蔡飞 孙浩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以人才战略实现产业跃升 □ 本报记者 孟 旭 苏州金鸡湖畔,璀璨的霓虹灯火,点亮了城市的夜空,也辉映着园区人奋斗的身影...
九坝印象:身心皆安清凉境 转自:贵州日报桐梓九坝印象康养度假区。 邱胜7月盛夏炎热,桐梓县九坝印象康养度假区却是一片清凉。清晨...
什么是“永恒的旧书” 对于旧书,上海开放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鲍鹏山有着深厚的感情。做客“旧书新知”分享会,...
我省博物馆开启暑期“宠粉”季 本报讯 (记者 于锋) 为满足观众的参观需求,我省多家博物馆纷纷在暑期延长开放时间,让夜游博物馆成为...
平江街道重点项目激发文旅融合活... 本报讯 (崔晓敏) 近日,位于姑苏区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内的苏州瑞吉酒店(尼盛)项目正式开工,项目总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