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孟 旭
苏州金鸡湖畔,璀璨的霓虹灯火,点亮了城市的夜空,也辉映着园区人奋斗的身影。
从一片池塘洼地蜕变为全球瞩目的产业创新高地,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密码既在于“不特有特、比特更特”的政策优势,又在于前瞻布局的产业规划和开放包容的营商环境,还在于构建了一套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产才融合的独特生态。
人才是推动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城市和区域间竞争的焦点。通过扎实做好产业人才“引用育留”,园区积极探索以人才战略实现产业跃升,构建人才、产业、城市协同发展的生态圈。
在“全球产业人才地图”上精准引才
高层次人才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在苏州多谱芯光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首席技术官张营营深耕先进光学领域,致力于高端晶圆级光学元件及智能光学模组的开发、研究和产业化,不仅实现了企业、项目“从0到1”的突破,更引领移动影像由光学塑料时代迈向性能更高的光学玻璃时代。两年前,他和团队在多次考察苏州工业园区之后,正式落户苏州人工智能产业园。
“高层次人才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是决定性、战略性和全方位的,特别是高精尖以及一些特定技术领域的领军人物,其影响力更是不容小觑。”园区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一定程度上来说,产业竞争的本质就是人才的竞争。园区人深谙此理。
这也是园区始终坚持推动人才工作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的原因。以产业引人才,园区摒弃传统“撒网式”模式,而是聚焦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通过“产业链”定位“人才链”,在“全球产业人才地图”上精准引才,尤其是加大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和博士后人才引育力度。
在重点实验室布局方面,园区瞄准前沿科技方向,引进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江雷等一批产业顶尖人才,组建了仿生界面材料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目前有120多位固定研究人员,包括两位仿生界面材料领域中国科学院院士、20位国家级杰出人才和50余位国家级青年人才。未来5年内,实验室将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聚焦未来颠覆性技术创新,打造“引领性”核心技术。
今年4月,园区党工委召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会上再次明确,要继续树牢“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意识,全力搭建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产业紧缺人才队伍。数据显示,园区迄今已集聚各级领军人才3000余人、产业高层次人才约6.7万人,人才队伍质量和规模常年位于全国开发区第一方阵。
把本土培育的人才变成“本土人才”
又是一年毕业季,苏州独墅湖畔,绿荫葱葱,蝉鸣声声,数万毕业生拖着行李箱走出校园。这一幕生动画面,早在20多年前就已被园区人规划进发展蓝图。眼光毒辣的园区人同样早早意识到,如果没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如果不能提供合适的工作机会,这些花了大力气在本土培育的人才未必能真正成为“本土人才”。
如何才能提高毕业生的留苏率、留园率?苏州工业园区紧紧围绕产业布局,以前瞻性战略思维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以产业留人才成效显著,目前,独墅湖科教创新区高校毕业生留苏率达60%左右、留园率达20%左右,“进了校门就是进了公司”的故事屡见不鲜。
由政校企等多方携手共建的产业学院,是园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集中体现。近年来,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上海交通大学苏州人工智能研究院、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生物医药产业学院等一批产业学院先后成立,一批辗转于企业和校园之间的产业教授走马上任,推动园区围绕产业育人才的探索和实践不断向前迈进。
西浦慧湖药学院是西交利物浦大学于2020年与园区管委会共建的二级学院。在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看来,园区科技企业众多,需要大量研发人才。西安交通大学和英国利物浦大学均以理工科见长,西交利物浦大学正是从理科、工科、管理三个学科起步立校的,与园区的产业需求十分契合。
成立近5年来,西浦慧湖药学院已与恒瑞医药等10余家创新药企开展了联合人才培养项目,与60余家相关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深度嵌入本土产业链之中。学院多名毕业生入职园区本地药企。
作为园区高等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示范发展的主阵地,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提出到2026年,辖区高校年培养各类产业适用人才规模达2.3万人,建设5至8家具有地方、行业影响力的产教融合培养基地,新增紧贴园区战略发展需求的领军或创新人才600名,引进和培育高校元素的科技项目300个。
构筑产城人融合发展创新生态
今年是园区推进高等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示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关键之年。瞄准“做精人才引进、做实成果转化、做优创新生态”三大方向,园区加大各项政策推进力度,着力营造优质的“三位一体”创新生态。
产业人才在高校。园区鼓励和引导高校院所,紧扣辖区产业前沿方向开展科研攻关,一批科技成果就地转化,赋能区域发展。据统计,目前园区各院校累计承担纵向科研项目约8000项,对接服务本地企业超5000家次,孵化企业1100余家,其中高企300余家。
多重资源叠加之下,如今的园区不仅有33所知名高校(研究院),还迎来苏州实验室以及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重磅国家级平台相继落户,加速吸引全球高层次人才纷至沓来。
产业人才在企业。根据升级版的“金鸡湖人才计划”,“领军登峰”人才支持计划重点支持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对应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给予引导支持、攀高支持和登峰支持,顶尖人才上不封顶;“企业撷英”人才支持计划重点支持企业引才育才,对企业7类引才育才行为按成本给予最高100万元综合奖励,同时对企业高薪聘雇的人才个体给予最高40万元综合奖励;“产业强基”人才支持计划重点支持企业扎根园区发展,对在企业增资扩产、做优做美、做大做强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管理人才团队给予最高100万元综合奖励……这些内容均与产业人才密切相关。
江苏汇博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苏州大学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院长、国家杰青……“身兼数职”的跨界人才孙立宁及其拥有30余名教授、博士的高层次人才团队,成为园区大力推动产才融合发展的生动缩影。目前,聚焦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的汇博机器人与全国500余所院校建立了合作,获批“国家级产教融合型企业”。
上一篇:什么是“永恒的旧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