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杜园春
拍国风毕业照、写同学录、赴一场毕业旅行……这个毕业季,大学生们正用各自的方式纪念这段青春岁月。毕业季消费为他们定格了珍贵的校园时光,带来了丰盈的情绪价值,但也需避免冲动消费。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342名应届毕业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5.1%的受访毕业生在毕业季有过“明知非必要却消费”,产生后悔情绪的经历。73.3%的受访毕业生认为大学生毕业季消费要注意“过度仪式感”的问题。
毕业季消费,73.3%受访毕业生提醒注意“过度仪式感”问题
袁婷婷是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的一名毕业生。最近在毕业季,一想到很多事情不做、很多纪念品不买可能再也没机会了,就出现了“管不住手”的情况。“比如最近买的学校周边,帆布包、水杯各买了两三个。买的时候心里嘀咕‘用不了这么多’,可另一个声音说‘买吧,都是消耗品,还有纪念意义’,结果越买越多。”
刘茗萱是广东一所高校的本科应届毕业生,今年5月刚经历了一次让自己后悔的消费经历。“看到校门口有个商家发的传单上写着‘299元拍两套毕业写真’,原本没有专门花钱拍毕业照的打算,但考虑价格优惠,就预订了。结果做上妆造后发现不好看,要求重改,但得花1000元才能‘升级’妆造。”
调查显示,毕业季,55.1%的受访毕业生有过“明知非必要却消费”,产生后悔情绪的消费经历。交叉分析显示,受访男生这一比例为56.0%,稍高于受访女性(54.4%)。
刘茗萱跟记者说,花完那1000元她就后悔了,自责态度不够坚定,而且照片效果一般,尤其想到是专门的毕业留念,就更难过了。她感慨,为了纪念毕业,自己有点“用力过猛了”。
毕业季消费,73.3%的受访毕业生提醒注意“过度仪式感”的问题。对此,受访男生认同度(76.0%)高于受访女生(71.1%),本科应届毕业生(75.3%)的认同度更高。
67.0%受访毕业生提醒毕业季消费警惕商家套路
像刘茗萱这种被低价吸引,最终花千元“升级”拍摄毕业写真的情况并非个案。浙江省一所高校的毕业生余柠,看到“168元拍两套”的宣传语,觉得很实惠,但最终花了1288元,“底片只给10张,这两天就该选照片了。签的合同写着‘不退款’,只能这样了”。
余柠提醒大学生,毕业季消费不要因为便宜就冲动付费,要先问好相关权益,比如不满意能否退款。“而且不要耳根子发软,对方一忽悠就掏钱。”
胡亮就读于江西省一所一本院校,也是今年毕业。他感慨,如今社交媒体发达,毕业季里,总能浏览到有关“如何纪念毕业”的内容,看到不错的创意和想法,自己也会想着试试,但他表示要理性选择,“先想想适不适合自己、是否超出预算”。
毕业季消费,要注意哪些问题?67.0%的受访毕业生提醒警惕商家套路(如捆绑消费、虚假宣传);61.4%的受访毕业生提示拒绝盲目跟风;59.5%的受访毕业生建议提前规划预算,避免过度透支;40.2%的受访毕业生建议平衡消费支出与未来规划。
参与调查的大学毕业生中,专科应届毕业生占13.0%,本科应届毕业生占69.9%,硕士应届毕业生占15.8%,博士应届毕业生占1.3%。男生占45.1%,女生占54.9%。#读数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下一篇:时政微观察丨青年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