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蚌埠新闻网
蚌埠发布客户端讯(融媒体记者 周芳林 通讯员 王文瑞 文/图)种菌菇,不再“靠天吃饭”。近日,蚌埠市淮上区沫河口镇龙庙村传来喜讯:利用数智化新模式种植的珍稀食用菌——金耳,迎来丰收。
走进龙庙村,10个类似集装箱的“智慧方舱”格外引人注目。步入其中,凉爽湿润。一排排菌包上,薄薄的水汽滋润下,一朵朵形似花朵的金耳色泽金黄,透着光亮。
“只需通过手机,就能远程观测舱内状态,实时调整,管理过程便捷高效。”龙庙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朱梦龙说,多亏数智化现代农业新模式,这些原本多产于云南、贵州等高海拔地区的“菌中黄金”,对生长环境要求极为苛刻。如今,它们在蚌埠成功“安家落户”。
为什么能“安家”蚌埠?与传统的“蘑菇房”有何区别?
朱梦龙介绍,食用菌智慧方舱实现了全过程的数字化智能管控。通过舱内安装的超声波雾化系统、自动恒温系统、植物视觉感应系统和人工智能系统,方舱能实时感知并自动调节温度、湿度、光照等,精准模拟出金耳、虫草花等珍稀食用菌所需的生长环境。
与传统出菇房相比,一个金耳舱占地约36平方米,大约两个房间大小。可灵活移动,“家门口”可种植,尤其适合盘活闲置土地资源。通过智能设备调节,可以摆脱“靠天收”。
朱梦龙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个36平米的金耳舱放置2000个菌棒,单茬产量可达4000斤左右。一年可种植10茬金耳,收入可观。”
数智化新模式种植模式,就像一个微缩版的智能植物工厂。据悉,这里可种植金虫草、杏鲍菇、鹿茸菇等食用菌,还能拓展到叶菜和芽菜的种植。
“现代的新农人,不仅要‘会种地’,更会动脑筋。”龙庙村村民陈友兰眼看着在村里的“金耳房”拔地而起、长出了“金疙瘩”,而且,在空调房中就能遥控管理。她说,以前,天气再热“双抢”也要在地里忙活,现在的科技真厉害,在家里就把“庄稼”种出来了。
目前,龙庙村已经建设了10个智能方舱,其中首批试种的两个方舱的金耳即将迎来收获。这种智慧种植模式的探索实践,也是蚌埠市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