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您好,我局会同公安机关从常住居民名单中随机抽选到您作为人民陪审员候选人,祝贺您!”这几天,部分市民收到户籍所在地区司法局发来的短信,告知被随机抽选成为人民陪审员候选人。
据了解,2025年北京市人民陪审员选任工作正在进行,东城、西城、海淀、丰台、门头沟、昌平、大兴、怀柔和密云9个区拟选任3384名人民陪审员,报名工作将持续至7月18日结束。
自从选任工作启动以来,北京的大街小巷、社区街乡也都张贴了人民陪审员选任公告。市民报名热情高涨,目前报名人数已远超选任人数。
现场
报名市民:“在法庭上能提自己的意见吗?”
位于白纸坊西街3号的西城区法律援助中心是西城区人民陪审员现场登记所在地。自选任工作开始以来,这里每天都会接待几十位来咨询、报名的市民。
“如果选上了,大概多久陪审一次?”“在法庭上能提自己的意见吗,还是只能举手?”在报名咨询时,陪审员的时间安排和工作职责是报名者普遍关心的问题。还有人咨询参与庭审的补助标准、是否享有人身保障?甚至问到是否需要撰写判决文书等具体问题。从咨询的问题可见广大市民对人民陪审员的关注度。
“自6月16日选任工作启动以来,报名人数一直持续增长。”西城区司法局四级调研员王喆告诉记者,西城区此次拟选任人民陪审员430人,其中随机抽选产生344人,个人申请和组织推荐86人。截至7月1日,完成网上填报的随机抽选候选人达477人、个人申请及组织推荐居民已达762人,有报名意愿的居民已远超选任人数。
已经退休的周先生一早就来提交材料报名,他以前在检察院负责公诉工作,对司法审判有着很深的情结,退休后仍然割舍不下这份感情。“我喜欢在法庭里的那种感觉,还想发挥余热回到法庭去。”周先生说。
记者采访发现,除了像周先生这样对法律工作有情怀的,更多的报名者则想通过当人民陪审员参与社会事务、学习法律知识。
“我对陪审员工作首先是好奇,希望能拥有一些与以往生活不同的体验,拓展自己的人生经历。”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宋女士说,“到了一定的年纪,就想力所能及参与一些社会事务,也通过自己的经验给司法审判提供一些多元化的视角。”
因为绝大部分案件开庭都安排在工作日,记者原本以为时间更自由充裕的退休人员报名最多,没想到,近7成报名者集中在36岁至60岁之间,其中有一大部分是各行业、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王喆告诉记者,报名者整体文化水平较高,目前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到88.4%,硕士、博士比比皆是,体现了西城区整体人口文化素质的优势。
方式
随机抽选确保公平透明
为了增强人民陪审员的广泛性和代表性,《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规定人民陪审员主要通过随机抽选方式产生。今年北京市拟选任的3384名人民陪审员中,有2707人将通过从北京市常住居民名单中随机抽选的方式产生。
为了及时联系到全市数万名随机抽选候选人,根据选任工作流程会先发送通知短信。不过,受电信网络诈骗的“连累”,一些居民收到短信后生怕被骗,不予理会,更不敢点击上面的报名链接。还有些因为手机设置的原因,通知短信直接被拦截了。因此,在发送短信后,工作人员还会按工作流程逐一电话联系,再次告知详情并征求意向。全市各区司法局都设置了对外公开的办公电话,安排专人接听,确保市民核实真伪时能立即告知。
“您好,我是西城区人民陪审员选任办公室工作人员,请问您收到被抽选为陪审员候选人的短信了吗……”记者在现场看到,几名工作人员轮班拨打电话征求候选人参与意向,告知权利义务。当听到候选人收到信息并愿意报名时,工作人员的音调都提高了一个八度,透着高兴,赶紧介绍报名所需资料及注意事项,协助候选人做好准备,以免重复跑路。
“西城区110万人中,这一次能成为陪审员的只有几百人,最终入选的概率不到万分之三,错过就太可惜了,所以我们都希望被抽选出的居民能参与。”工作人员说。
王喆告诉记者,在全市统一报名结束后,将进入资格审查程序。经审查符合陪审员条件的报名者,不分身份年龄,不论个人条件,最终将通过全国人民陪审员选任管理系统再进行一次随机抽选,确定拟任人选,并依法向社会公示。“届时,我们将邀请人大、公安和法院等单位及居民代表共同见证随机抽选过程,并由公证处现场监督,确保选任工作全程公平透明。”
职责
用群众朴素良知校准司法天平
提起人民陪审员,很多人会联想到香港影视剧里的陪审团。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到底会干什么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的规定,人民陪审员依法参加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同法官有同等权利。人民陪审员依法享有参加审判活动、独立发表意见、获得履职保障等权利。
在记者采访到的报名者中,绝大多数都没有法律学习、工作背景,但大家对是否能胜任人民陪审员的工作并不担心。
“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是不一样的,只要秉持公正公平的态度,根据自己的生活、工作经验,从老百姓朴素认知和情理去发表意见,对于案件的审理就会有一定帮助。”做会计工作的张女士在报名时说。
王喆告诉记者,人民陪审员的“门槛”并不高:拥护宪法;年满28周岁;遵纪守法、品行良好、公道正派;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以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事实上,人民陪审员不需要熟知法律,他们是用朴素良知校准司法天平的审判参与者。”王喆说,人民陪审员来自社会各行各业,就是要通过他们的社会生活经验,与法官的专业性形成优势互补,更好实现司法的专业判断与群众朴素公正认知的统一。
当然,法院会同司法行政机关也会对人民陪审员进行包括诉讼程序、庭审流程、司法礼仪、法律基础知识、案例分析等在内的培训,帮助新选任的人民陪审员尽快适应岗位,不断提升人民陪审员的履职能力。
人民陪审员
轻车熟路化解邻里纠纷
据最高人民法院统计,目前,全国共有人民陪审员34.1万余人,自2018年人民陪审员法实施以来,全国法院人民陪审员共参与审结一审案件1406万余件,在民主建设和司法实践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年近七旬的于有芝陪审员是土生土长的门头沟人,又当过多年村干部,对乡土民情了如指掌,善于做群众工作是她最大的优势。
有一次,她参与审理一起因为翻建房屋引发的相邻权纠纷,村民王先生因为邻居盖房时外扩,侵占了自家的滴水,最后不得已起诉到法院。
农村的房屋都有滴水檐,为了确保雨水顺着自家房檐流下又不溅到邻居墙上,毗邻的房屋修建时都会留出几十厘米的排水距离,叫作滴水。
于有芝对农村建房的规矩很清楚,以前也调处过类似矛盾。为了查明案件事实,门头沟法院的法官专门邀请她到现场参与勘验。于有芝轻车熟路地先找到赵家老宅的地基,确定翻建房屋时向外扩了10厘米。
“我扩出去10厘米也在自家宅基地范围里,怎么就不行了?”起初,被告赵先生还不以为是。于有芝不慌不忙地说:“预留滴水是咱们农村建房的规矩,像你家这房子怎么也要有四五十厘米,翻建房屋都想往外扩一扩,但不能妨碍到邻居。别看只是推出去10厘米,但雨水顺势就泼到老王家房屋的山墙上了,换了是你能答应不?”这一番话,有理有据,再加上于有芝本地的乡音,更赢得了一分信服。
凭借着对本地人情风俗和农村建房等方面的丰富知识和日常经验,于有芝向案件承办法官准确反馈矛盾焦点,提出解决意见,并协助法官耐心为两家人做调解工作。最终,赵家同意退回到老宅地基进行翻建,王家也撤了诉,一场纠纷顺利化解。
用专业知识服务司法审判
在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首批人民陪审员参审典型案例中,人民陪审员宋巧丽参与审理的LED白光专利无效案赫然在列。
LED的开发是继白炽灯后照明发展史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某株式会社在开发出蓝光LED之后,将其与一种无机荧光粉进行混合后,又研发出了发光效率高、性能稳定的白光LED装置,并获得专利。另一家照明企业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该专利无效,被驳回后不服,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在光电、物理等相关领域的人民陪审员名单中随机抽选了宋巧丽等4人,与法官一起组成了7人合议庭进行审理。
此案的关键是判断某株式会社的LED白光专利是否具有创造性。LED研发时间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原告公司认为,该专利不过是用了一种无机荧光粉与已知的蓝光LED相结合获得了白光LED装置,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涉案专利并没有创造性。
作为一名在半导体领域有着20余年研发和管理经验的技术人员,宋巧丽向合议庭介绍了光电半导体行业的发展情况和背景知识,结合专利技术研发过程和自己的研发经验发表意见。
“在LED蓝光出现后,很多研发者都在尝试将蓝光与有机荧光染料结合变为白光,但很长一段时间都没人成功,直到某株式会社突破性地用了无机荧光体与蓝光LED芯片相结合,研发出了白光装置,并且解决了LED白光在干燥、湿度大等各种环境下,都能稳定长期使用等一系列技术难题,这样的研发在当时并不简单……”
经过审理,知识产权法院最终驳回原告公司的诉讼请求,维持了LED白光专利权有效。在法院的判决书中,宋巧丽所陈述的研发背景也被引用作为对专利创造性判断的考量因素。
“当人民陪审员,不仅让我依靠专业能力和工作经验,给司法审判提供助力,也让我自己收获良多。”宋巧丽告诉记者,一方面通过审理案件拓展了自己的法律知识面,对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技术合同等与自己工作有关的法律知识有了更多了解;另一方面,能和法官一样坐在审判席上,认真地去审理案件,见证法治建设的发展进程,那种感受和体验很神圣,也很自豪。“希望有更多人了解并参与人民陪审员工作,这真是一段难得的人生经历!”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