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黔南州贵定县昌明镇以“大覆盖、小切口、多激励、少投入、长见效、短整改”为核心思路,创新推进“两清两改两治理”工作,探索形成“政府引导、群众主体、共建共享”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大”处着眼,构建全域治理机制。昌明镇开展“拉网式”环境普查,建立包含5份整治台账的问题清单,形成“一户一档”动态管理机制。建立“镇领导包村—村干部包片—驻村干部包户—农户门前三包”四级责任体系,划定473个公益性岗位责任区,实现“村村有人管、户户有人包”。同时,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宣传矩阵,通过微信公众号、“村村通”广播常态化宣传;召开院坝会50余场,发放倡议书1万余份,将“两清两改两治理”纳入村规民约,引导群众从“被动参与”转向“主动作为”。
“小”处着手,抓实工作载体。昌明镇依托“小手拉大手”主题活动,带动大人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中,近一年来开展活动4次,参与学生600余人次,带动家庭1052户次。深化“多网合一”机制,全镇选配159个党小组、260名网格员、1011名联户长,将环境整治纳入网格管理事项,党员干部带头“亮身份、晒成效”,带动周边群众主动清理房前屋后杂物,形成“一个党员带一片、一个代表管一巷”的示范效应。同时,推行建立“寨内评比队”,每季度对村内各组(寨)进行打分公示,形成“寨内管、寨内治、寨内比”的良性竞争氛围。
“多”元激励,激发内生动力。昌明镇打铁村、高坡村试点建立环境整治积分制,激发群众主观能动性。各村开展“文明卫生户”评选活动,加强先进典型宣传,形成“评先评优促提升”的导向。同时,设立“红黄榜”,将环境卫生纳入村级年终考核,通过多元激励,激发各级干事活力。
“少”投多效,实现减负增效。建立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党员作用,激发群众主观能动性;发挥公益性岗位作用,将473名保洁员整合为“环境管护队”,实行“一员多责、分片包干”,降低人力成本。因地制宜利用青砖、竹篱等乡土材料进行乡村修缮美化,在保留乡村风貌的同时降低成本。培养“村寨主人翁”意识,强化群众主观能动性为村寨建设增添新动力,减少政府和村级投入,汇聚民力共建和美乡村。
“长”效巩固,构建常态管护机制。积极推广“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垃圾转运模式,实现27个行政村(社区)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全覆盖。实行“网格化+清单化”管理,建立村“两委”问题整改台账,形成“发现问题—交办问题—解决问题”的闭环管理。积极投入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6套,覆盖8个行政村、32个村民组、1620户,有效解决农村污水直排污染环境的问题。
“短”期整改,快速消除环境短板。对排查出的155处农村危旧房进行台账管理,确保“问题有人管、责任有人扛、落实有人抓”及时消号。依托“12345”热线等平台,对群众反映的环境卫生问题第一时间内响应处置。今年以来,通过线上渠道解决群众诉求17件,问题办结率达100%。
(骆科瑞)
上一篇:探互联之光 感科技力量
下一篇:博物馆里过暑假 管理服务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