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化温暖城市的每一位建设者
创始人
2025-07-03 07:12:10
0

转自:中国旅游报

□ 本报见习记者 郭 鑫

“25年来,我始终如一做一件事情,就是用文化温暖这座城市的每一位建设者。”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的这句话既是承诺,也是自我要求,生动诠释了广东省东莞市文化馆馆长黄晓丽多年来在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中的不懈追求。

1999年,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刚毕业的黄晓丽在无意间看到东莞镇街文化站——长安文化站的招聘信息,便只身来到东莞,自此开始了长达25年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

“不会做,可以学,重要的是要知道大家需要什么,然后主动提供给他们。”黄晓丽对记者说。

随着工作经验的不断积累,黄晓丽对自身工作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她认为,“摸清需求,主动作为”是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基础和关键。

千禧年间,由于互联网技术还未完全普及,东莞的文化活动远没有现在丰富多彩,尤其是生活在东莞的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在下班后缺乏合适的休闲娱乐活动。

“当时,我先跟着电视机自学,学会之后再教给其他人,其他人学会后又教给更多人。在这样的‘传帮带’下,很快吸引了附近居民和企业职工。人数最多的时候,有上千人和我们学跳广场舞。”为了让大家在东莞拥有更好的生活体验,黄晓丽利用下班时间零基础自学舞蹈,学有所成后便组织大家一起参与进来,而这一举动也让更多人感受到了东莞的亲切和温暖。

2004年,黄晓丽被调任到长安镇宣传文体局(前身为长安镇宣传文体办)工作。凭借之前扎实的群众经验,她迅速调整工作方向,打开了当地宣传工作的新局面。

从镇街文化站,到宣传文体局、文联,多年来,黄晓丽始终扎根于文化领域,为了做好宣传工作,她从基层一线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在与市民游客的不断接触中,她从未停止对公共文化工作的思考。“我还能做些什么”是她时常回响在脑海里的一句话。

2016年4月,黄晓丽担任东莞市文化馆馆长。为了更好地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上任以来,她便把工作重心放在数字文化馆建设和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建设上,希望通过数字化技术赋能和文化馆的多点布局,让更多的市民游客体会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她认为:“文化馆总分馆体系是群众文化工作的四梁八柱,数字文化馆是文化馆从传统文化馆迈向现代文化馆的必经之路。”

2018年,在黄晓丽的积极推动下,《东莞市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实施方案》正式印发。自此,东莞文化馆正式进入“1个文化馆总馆+若干分馆+若干支馆及基层服务点”的体系建设之中。

“我们不仅‘送菜上门’,搭建起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分馆、支馆、文化空间像便利店一样遍布东莞每一个角落;还推出个性化‘点菜’,通过线上平台提供1000多种文化产品,群众点单,政府买单;同时注意‘营养搭配’,提供音乐剧《东莞东》青春版等新大众文艺精品。”

黄晓丽将文化馆比作群众文化的“中央厨房”,努力为大伙儿持续不断烹饪精神文化食粮。

在当前文旅深度融合背景下,黄晓丽带领团队策划推出了“粤港澳大湾区文采会”“潮流东莞·火柴盒”“最岭南文化馆鸿福桥市集”等一系列大众喜闻乐见的“文旅+”活动,在持续做好文化宣传工作的同时,也为当地文旅深度融合不断注入强劲动力。

“我们通过在市集中有机嵌入非遗项目的方式,成功将‘最岭南文化馆鸿福桥市集’打造成了一个集文化深度浸润、社交情感链接、创意消费驱动于一体的新文旅消费场景。”黄晓丽介绍,“截至2025年5月,这项活动全网浏览量超53.8万人次,现场吸引近9万粉丝参与。”

如今,随着“最岭南文化馆鸿福桥市集”“跟着音乐游东莞”等活动的开展,本土文旅品牌——“湾区周末IN东莞”受到越来越多市民游客的欢迎和喜爱,文化馆日渐成为人们追寻旅游新体验、感受文化新生活的重要一站。

黄晓丽说:“文化馆人是离市民幸福生活最近的文化工作者,虽然日常的工作很繁琐也很辛苦,但每当见到群众发自内心的微笑,我们就激情满怀,动力满满。”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GB300服务器首发花落Cor... 财联社7月4日讯(编辑 赵昊)当地时间周四(7月3日),美国CoreWeave公司在官网宣布,已经收...
高温送清凉 7月2日,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泗安镇东村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织开展“高温送清凉”活动,巾帼志愿者为G5...
【服务动态】海南2024年度技... 本报讯 (记者赖书闻)近日,海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三部门联合印发失业保险稳岗惠民政策通知,明确...
从岭南到长安——荔枝的十二时辰 日啖荔枝三百颗,无需长作岭南人:物流无人机实现荔枝“枝头采摘—空中速运—冷链锁鲜”无缝衔接;全货机将...
职业技能补贴政策掀起职工考证热 本报讯 (记者吴铎思 通讯员杜仪 朱小丽)“消防中级操作员资格证的考取,不仅加深了我的专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