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记者 薛一群
7月1日,在通辽市扎鲁特旗人民法院,专职诉前调解员那申乌日塔正迅速浏览案卷,用红笔标出争议焦点,为调解工作做准备。
那申乌日塔曾任扎鲁特旗人民法院巴雅尔吐胡硕法庭庭长,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那顺。30余年来,他始终坚持奋斗在基层一线,用真诚和智慧维护各族群众合法权益,他的身影穿梭于田间地头、牧铺草场,打破了牧区群众诉讼难的困境,让司法服务直抵牧民帐前,是当地群众贴心的“马背法官”。
“有时为办好一起案件,要连续几次往返调解,要是赶上沙尘、雨雪天气,草原上的路大多无法行车,只有靠骑马或步行。”那顺回忆道。
巴雅尔吐胡硕法庭位于扎鲁特旗北部,辖区面积8000平方公里,当地农牧民居住分散,交通极为不便。为方便群众诉讼,那顺背上国徽,挎上卷宗,策马奔腾,在八千平方公里的草原上开起了“巡回法庭”。在实际工作中,他总结出一套“巡、立、调、审、执、教”的人民法庭巡回办案模式,深入牧区、铺点,走一路审一线,就地收案就地开庭,把法律服务送到了草原腹地,使便民诉讼驶入了快车道,在通辽市基层法院获得广泛学习和应用。
2012年,扎鲁特旗法院开始将支部建在庭上,设立基层法庭联合党支部,那顺成为支部书记。 他把党建与审判紧密结合,以党建工作推动基层审判发展,开展送法下乡推动基层法治社会建设,开展送法进企业为地方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那顺常说:“开庭是手段,解决问题才是关键。”他积极引导各族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加强矛盾纠纷源头治理,以调判结合方式化解矛盾纠纷,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那顺调解法”。
“在每一次调解、每一次与当事人的沟通中,要让当事人感受到法官的公正与温情,慢慢积累起人民群众对法官的信任,这种信任会使我们的司法审判工作质效不断提升,形成良性循环。”那顺说道。
“那顺调解法”通过增强当事人的心理认同,迅速拉近心理距离,用即立、即审、即执的方式快速为人民群众化解纷争,走出了一条适用于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的新路径,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注入了新动能。
2019年8月,那顺到了法定退休年龄,他义无反顾地接受了法院的返聘,成为一名专职诉前调解员,他把宝贵的调解经验和丰富的法律知识都运用在工作中,开始在6个基层法庭巡回调解,截至目前共调解600余起民事纠纷。
从风华正茂到两鬓风霜,那顺心里始终装着草原百姓,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一名人民法官对人民司法事业的崇高信仰和无尽追求。深耕基层司法事业30余年,那顺审结案件3500余件,无一件超审限、无一件违法违纪、无一名当事人缠诉上访。他所审结的案件调撤率在95%以上、巡回办案比重超过60%,群众满意度高达99%。那顺先后获得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优秀法官、全国法院人民法庭工作先进个人、全国法院党建工作先进个人、全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日前,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榜”揭晓,那顺榜上有名。他表示,这既是崇高的荣誉,更是党和人民的重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认真妥善地处理好每一个矛盾,用心用情调解好每一起纠纷,努力做到让人民群众满意,以专业的法律知识、丰富的司法经验助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那顺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