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华工商时报
仲夏时节,走进健帆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扑面而来的不是冰冷器械的金属气息,而是像阳光一样炽烈的创业热忱。
采访中,健帆集团董事长董凡的讲述,像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将中国原创医疗器械筚路蓝缕的征途,以及一位民营企业家“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韧,深深刻进我的脑海。
“敢”字当头
破釜沉舟的孤勇者
董凡的创业起点,就浸透着“敢”的决绝。
2002年,当母公司决定关闭濒临破产的小厂时,摆在144名员工面前的只有两条路:接受集团安置,或者自谋生路。董凡却硬生生闯出了第三条路——带领60名员工,自掏腰包买下这个“烂摊子”。
这无异于一场豪赌!他抵押了刚买不久的房子,耗尽了十年积蓄,说服员工以5000元“入场券”“持股上岗”。
当董凡说到一位年轻姑娘毅然将父母准备的嫁妆钱投入其中时,我依然看到他眼中的感动。这份近乎悲壮的信任,成了“健帆”诞生的基石。
放弃集团坦途,选择九死一生,董凡的“敢”,是背水一战的孤勇,更是对实业报国初心的坚守。
“敢”闯世界
用“中国原创”叩开全球之门
“为什么西方没有这项技术,中国能做出来?”“这个技术是不是可有可无的?”这样的质疑如影随形,像一根刺,扎了董凡二十多年。
面对质疑,唯一的武器是“把产品做好”。
1999年,全球首支树脂吸附全血灌流器诞生;2004年,革命性产品HA130问世,全球首款适用于尿毒症患者的血液灌流器,可以让肾衰竭病人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开创了行业先河。
“让中国原创技术惠及全球患者”,是董凡的初心,亦是最大难关。
说服西方医疗体系接受一个“中国发明”的医疗器械,难如登天。“每道关卡——注册、医保、处方、进院,都要一一去突围”,偏见是横亘的大山。
健帆的策略是“两个轮子”并驱。
产品研发精益求精:不断迭代产品,将应用领域从“急危重症”拓展至“慢病”再到“亚健康、抗衰老”。学术推广不遗余力:持续开展学术科研和循证医学研究,收集全球案例,以一篇篇学术成果和一场场学术会议一点点敲开大门。
“2002年我们一年只能销售2000支血液灌流器,也就是100万左右的销售额。但2024年我们年销售量达600多万支,是2000支的无数倍。每一支的应用都能明显缓解病人病痛症状,有些甚至是救命的。”董凡的声音很平静,却让我心头一震。
“现在,我们在9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实现了进口注册,全球大约有2000家医院在使用健帆的产品。”
从无人问津,到年销售量600多万支、覆盖全球2000多家医院,挽救无数生命——市场的认可,是对质疑最响亮的回击。
说起这段“从0突破”的困难时期,董凡的眼中闪过泪光。那不是伤感,而是一种历经劫波后的释然。
“敢”为人先
专注“一公里深度”的定力
董凡的“敢”,并非莽撞,而是建立在近乎偏执的专注之上。
他回顾23年只做了两件事:把产品研制出来,把它推广出去。
他信奉“做1公分宽度,1公里深度”——在血液净化细分领域,做精一项技术,把产品做到极致,下沉到每一家医院。这种专注让健帆从创造一项技术,到开创一个行业。
采访结束,董凡的一句话久久萦绕在我心头:“中国原研原创可以来得晚一些,可以迟到一些,但是绝不会缺席。”
董凡身上最打动我的,不是他带领企业从亏损走向上市的传奇,而是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倔强。当他卖掉房子创业时,当他在质疑声中坚持研发时,当他在推广中吃了闭门羹仍坚定前行时,支撑他的,正是那份“产业报国”的初心。
于绝境中破局的孤勇、在质疑中前行的坚韧、为使命专注深耕的定力、向全球证明“中国创造”的雄心。这股“不折不挠”的精气神,正是中国制造业挺起脊梁、向上攀登不可或缺的火种。
“原创”之路布满荆棘,但董凡们用行动证明:路,是敢闯的人开出来的。
上一篇:山东庆云县民企“重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