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衢州日报
本报讯 (记者 毛慧娟 通讯员 周靖 吴佳嘉) 近日,以“协同融合 共谋发展”为主题的长三角毗邻区四省四市城市管理和执法协同发展2025年度联席会议在衢州举行。近年来,我市聚焦跨省域城市治理力量薄弱、线索断层、机制不畅等难题,加强与江西、安徽、福建等毗邻地区城市治理工作协作,不断推动形成跨区域城市治理工作新格局。
2024年3月,衢州市牵头召开了长三角毗邻区四省四市城市管理协同发展第一次联席会议,签订《衢黄南饶四省四市毗邻区域共同管辖执法协作框架协议(2024—2026年)》,发布《衢黄南饶四省四市城市管理协同发展工作机制(试行)》。自此,衢黄南饶四省四市城市管理协同发展进入新阶段。
“共”字引路,推动省际资源优势整合。一方面,聚焦跨省域城市问题治理难题,各方积极推动共建省际执法队伍,特别是相邻市县之间。比如,常山与江西玉山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立跨省执法服务驿站,组成联合执法“一支队伍”,定期开展联合巡查、联合执法、联合整治。同时,借助数字平台,打破省际事件流转壁垒,加强各类数据流转,共享异地事件信息。如浙赣搭建了“平安边界·智慧安防”应用,归集两地跨界流动人口、村社网格组织、事件等基础数据,实现各类信息一个平台归集、两地人员共享。截至目前,已接入玉山2000余路监控,架设人脸抓拍、视频监控等前端感知设备和140处电子围栏采集点,实现边界通道100%全覆盖。跨省技术资源共享工作也在持续推进,衢州与南平、黄山、上饶等周边地市,建立“四省边际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技术研究联盟”,整合各单位优势资源和技术力量,开展“互审互评”、人员培训等合作,提升公共安全管理与服务水平。
“联”字提效,破除毗邻区域行政壁垒。针对省际毗邻区域跨界执法难问题,四市探索制定线索移送、证据互认等6大制度。会同安徽黄山、福建南平、江西上饶城市管理局,制定四省四市城市管理协同发展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打通省际毗邻区“最后一公里”。自机制建立以来,已移交跨省违法线索81条次,实施行政处罚46起。同时,各县(市、区)积极与毗邻市县常态化实施联合执法,有效提高跨省域违法行为处置效率。比如,常山县球川镇与玉山县双明镇共同梳理“插花地”违建管控、交界山林盗伐林木等12类执法事项,开展联合执法行动,通过跨省协作,仅用10天就成功办结一起跨省森林火灾案件。
各地还积极推进组建协作联盟,实现融合发展。开化县、常山县与江西省德兴市、婺源县、玉山县及安徽省休宁县3省6县(市),共同打造365共同富裕协作区,从环境、文旅等多方面合作共建。比如,围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开化县对内跨部门组建“环国家公园”行政执法队,对外跨边界达成生态案件共办协议,协同推进环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整体性保护。此外,我市在浙赣边界部署了2台无人机,覆盖110平方公里省际区域,通过无人机跨省“综合飞一次”,联动处置固废倾倒、秸秆焚烧等问题。
在联席会上,各方商定,将在今年开展四市城市管理法律知识竞赛、最干净城市创建研讨、城管执法优秀案例评审等活动。各方还针对建筑垃圾联防联治开展专题研讨,并通过了《衢黄南饶四省四市城市管理执法领域建筑垃圾联防联治工作机制》。
“通过此次会议,我们谋划了今年四省四市城管执法协作工作,相信四省四市城市管理和执法工作协作机制、协作能级、协作成效一定可以获得更大突破、取得更好成效。”衢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全方位、高质量协作,期待四地区域城市管理和执法水平得到整体提升,进而为全国范围内城市管理和执法跨省域合作提供示范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