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衢州日报
记者 腊莎 通讯员 段赟
急性心肌梗死的黄金救治时间为120分钟,可如果身处偏远乡村的老人突发胸痛,如何才能在黄金救治时间内挽救心肌?快速诊断无疑是最为关键的第一步。而传统的救治流程,可能需要耗费宝贵的时间去转诊和等待。现在,这道性命攸关的“题”有了全新的解法。近日,记者从常山县中医医院获悉,该院医共体“心电一张网”已全面投入使用,这张“生命之网”用科技与专业守护群众的“心”健康。
构建胸痛救治网络
“心电一张网”究竟是张什么网?据了解,“心电一张网”是以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健共体)牵头医院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远程心电诊断服务网络体系。由牵头医院区域心电诊断中心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24小时心电图远程诊断服务,打通心电诊断“最后一公里”。通过早期筛查、快速诊断、及时转诊,推进胸痛分级诊疗的落地,为急性胸痛患者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更好地保障城乡居民健康。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的日益重视,一系列旨在提升县级医院和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的政策相继出台。其中,“心电一张网”作为智慧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步成为推动医疗资源下沉、实现分级诊疗的关键举措。2024年6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发布,其中明确要求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推广智慧医疗辅助信息系统,全面推开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常山县中医医院于2024年9月启动“心电一张网”项目,短短不到一年,这张“生命之网”迅速铺开——医共体旗下4家分院、22个村卫生室、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6家外院医疗机构,共44个点位均完成网络设备置换升级和人员培训。截至目前,已成功上传40664份心电图,每一份数据背后,都是对生命健康的精准守护。
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我心脏向来不太好,经常胸闷,以往得去常山县做心电图,一来一回要花一小时。现在方便了,家门口的村卫生室就能做心电图,而且还是县医院的医生看片。”家住常山县金川街道胡家淤村的吴海(化名)对“心电一张网”感触颇深。自从当地村卫生室引入远程心电图检查服务后,他的就医体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只需要花几分钟,等村医把检查结果传上平台,县医院的专家就会给出诊断结果,我也就放心了。”吴海忍不住夸赞。胡家淤村卫生室的乡村医生饶兰仙同样对“心电一张网”竖起大拇指。她表示,以前村卫生室没有配备心电图设备,最怕碰到心脑血管急救情况,如今有了心电设备与背后强大的心电诊断中心,再也不必担心碰到紧急情况了。
对于这张网构建起的胸痛救治网络,常山县中医医院功能科副主任邱建红认为,它对心梗病人意义重大。“像阁底村离县城比较远,如果当地村民出现心梗却无法及时诊断,就很难在黄金救治时间内完成救治。有了‘心电一张网’系统,就相当于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心电图信息能实时上传,我们也能给出准确、权威的诊断,让患者在最短时间里接受治疗。”邱建红介绍,目前区域心电诊断中心共有6名医护人员24小时值班,还组建了区域心电交流群,碰到紧急或需及时诊断的情况,会马上做出反馈。
统计显示,患者在家门口完成心电图信息采集后,数据上传至云端,10分钟即可完成系统内的三级审核诊断。对于患者来说,既缩短了就医距离,也节省了时间。
让“心电一张网”真正“活”起来
“心电一张网”不仅解决了基层医疗机构缺乏专业心电图设备和专业医生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为患者提供了及时高效的救治。在胸痛救治网络的支撑下,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成功率得到显著提高。患者不必再为转诊而焦虑,从初诊到确诊再到治疗的整个过程被大大简化。
为确保项目顺利运行,常山县中医医院医共体做足了“功课”。2025年6月底,医共体各点位硬件设备调试工作全部完成。同时,针对操作心电图人员开展了全方位培训。“从心电图基础知识的系统讲解,到心电图机上机实训的实操指导,再到心电网络平台上传下收的专项教学,培训内容细致全面。”邱建红介绍,工作人员还逐一走访每个村卫生室,上门进行指导与培训,手把手解决实际操作问题,确保各点位心电图采集、上传、诊断、回传流程畅通无阻,让“心电一张网”真正“活”起来,确保关键时刻能为患者争取到宝贵的救治时间。
如今,“心电一张网打通胸痛救治一公里”不再是口号。曾经,偏远地区患者因路途遥远、诊断耗时,错过最佳救治时机;现在,基层医疗机构采集的心电数据,能像“快递”一样,瞬间直达医共体心电诊断中心。常山县中医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优化“心电一张网”,让这张守护生命的网更智能、更高效,为全县居民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