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7月2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今天,微元合成阿洛酮糖生产技术作为“三新食品”(记者注:“三新食品”指新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新品种、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获批上市。不产生能量的阿洛酮糖健康的甜味添加剂,从研发到顺利上市,背后有政府部门对创新企业的支持。
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今天发布《关于D-阿洛酮糖等20种“三新食品”的公告》。这意味着,来自北京市昌平区微元合成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生产的阿洛酮糖正式获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食品原料公告行政许可,该企业成为全国首家获得批准上市的阿洛酮糖生产企业,也是唯一一家通过生物发酵工艺获批的企业。
《关于D-阿洛酮糖等20种“三新食品”的公告》。图片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微元合成全球首创“一步发酵法生物合成工艺”,具体来说是从葡萄糖/蔗糖出发,通过发酵方式直接生产阿洛酮糖,相比传统双酶异构法简化了流程、提高了产品口感和稳定性。此次国家卫生健康委获批的行政许可,也正是基于这一独创的工艺,不仅提高了产品品质,更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
然而,准入环节一直是食药行业的卡点堵点,如何让这样“从0到1”的技术更早产业化、造福大众?“让单个企业直接去找部委,难度很大。”北京未来科学城管委会医药健康产业处副处长郭玉东坦言,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需要监管部门和审批部门“向前一步”。
在确保公众安全的前提下,北京市昌平区拉动企业和审批部门“走得更近”,昌平区政府与北京市级部门带着企业找到国家部委,及时反馈这一问题,共同推动相关标准的制修订。
如今,这一技术成功获批,也将带动国内生物制造产业的转型升级。微元合成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生物制造产能,约3000万吨产能中有近一半产能是淀粉糖产业,而其中约有500万吨是果葡糖浆,如此大量的果葡糖浆消费补充了部分国内食糖需求的缺口,但同时也“催肥”了国民的身体。此外,由于生产过程消耗了大量的玉米、电和蒸汽,企业之间的竞争聚焦到了原料和能源等生产要素,因此果葡糖浆产业常年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造成大量产能闲置。
“像果葡糖浆一样,阿洛酮糖同样可以满足消费者对甜的需求,补充国内食糖的缺口,但不会带来身体代谢的负担,同时对血糖控制和体重管理有积极作用。”微元合成相关负责人说,更为重要的是,生产菌株可以利用、盘活国内庞大的生物制造闲置产能,不仅促进国内生物制造产业转型升级,还能提振下游食品饮料等消费市场。
当前,微元合成位于秦皇岛的阿洛酮糖一期工厂已正式投产,二期工厂已启动,将于2027年投产。与此同时,微元合成联合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多家传统生物制造合作伙伴,正在抓紧推进多个十万吨级产能改造,其中位于华北地区的6万吨产能改造项目将于2025年10月投产,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最大的阿洛酮糖供应商。
此外,微元合成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布局了非常完善的阿洛酮糖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核心生产菌种也在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GMCC*)进行了专利保藏,此次国家卫生健康委批准使用的两个生产工艺均绑定了申报企业的专利技术(发酵工艺生产菌为微元合成专利菌株AS10,酶法工艺中所用酶来源于以专利菌瘤胃球菌CAG55为供体构建的枯草芽孢杆菌),未获得国家行政许可的企业将无法申请食品生产许可证,其阿洛酮糖产品也无法在国内合法上市销售。*
目前,微元合成阿洛酮糖合规销售区域已覆盖包括亚太和北美在内的多个国家和地区,影响人口总计约20亿人,正努力实现阿洛酮糖“全球通行”。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