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环境网
曾经,办理环保审批,可能需要市、区两级跑,材料交两套,耗时又费力。如今,跑一趟政务中心,同时可以拿到两份批复。
近年来,江苏省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频出硬招,通过深化环保领域制度改革,为企业松绑、为经济赋能,助推一个个产业项目在南京早落地、早投产。
“环评+辐射” 开启联合审批新模式
“真的同时拿到了!”江苏华智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办件员工手拿两份环评批复,难掩惊喜,“没想到现在跑一趟就办成了。”
这一变化,源于南京市生态环境局推行的“环评+辐射”联合审批新模式。
按照传统审批流程,企业需分别编制一般建设项目环评报告和辐射项目环评报告,经历“两套材料、两轮流程、市区两级审批”的过程。
南京市生态环境局驻政务大厅负责人蒋广亭坦言:“企业在高淳,跑一趟市政务中心将近100公里,两个许可加起来审批时长要22个工作日。‘跑断腿、耗时长’是企业集中反映的最大痛点。”
为破解这一难题,南京市生态环境局积极推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一件事”改革工作。
一方面,同步推进一般环评与核辐射环评的受理、审查及批复环节,打破以往“串联式”办理的局限,大幅提升审批效率;另一方面,通过部门内高效协同,由审批部门传递文书,经各区政务窗口直接送达企业许可文书,切实为企业减负,让企业办事不再“折返跑”。
联合审批模式的效能,在华智公司项目上得到初步验证。改革后,审批周期较传统流程缩短50%,企业往返报件次数从4次减至1次。
“节省的不仅是时间,更让项目提前落地抢占了市场先机。”华智公司项目负责人张敏感慨。
“打捆”审批,为项目按下“快进键”
走进南京江北新区化工中试基地,塔吊林立,工程车穿梭其中,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这个聚焦石化中下游、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的战略性平台,正加速将科技成果从实验室推向市场。
基地的快速发展,也离不开环评“打捆”审批模式的成功实践。
何为环评“打捆”审批?江北新区行政审批局环境资源审批办主任时飞解释,“打捆”就是对同一园区内同类建设项目、同一建设单位内同类建设项目、同一行政区内基础设施项目,在满足一定环保要求的前提下,允许统一编制一本环评文件。
“按传统模式,中试基地里每上一个中试项目,企业都要单独做一次环评,费时费力费钱。”时飞介绍,“现在不一样了。我们‘打捆’审批的核心,就是给整个基地做一次‘顶层设计’。”
他介绍,基地在规划建设之初,就统一设定了环保准入门槛、污染防控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相当于为整个基地做了一次“系统布局”,后续拟入驻的中试项目,只需证明符合这个“大框架”的要求,就可以运用“打捆”审批的成果,极大简化环评流程,实现快速入驻建设。
效率的提升直接转化为市场竞争力。江北新区化工中试基地项目审批周期压缩超60%,节省环保成本30%以上,预计年内可推动15项创新成果产业化,形成超5亿元产值。
“陪跑”企业,优化营商环境“最后一公里”
项目推进快不快,服务保障是关键。在江北新区化工中试基地,江北新区行政审批局的服务专班常驻在此,当好疏通堵点的“清道夫”。而在南京市政务服务中心,“陪跑员”也正与企业办事人员并肩而坐,手把手指导材料填写,面对面解答专业疑问。
“过去光看材料清单就头大,现在有‘陪跑员’专业指导,流程清晰,心里也踏实多了。”南京飞燕活塞环股份有限公司代表凤玉宏表示。
优化营商环境,关键在于打通服务企业的“最后一公里”。根据南京市数据局部署的“陪企业跑流程”活动安排,南京市生态环境局聚焦优化政务服务与营商环境建设,将环评、排污许可、辐射安全许可等十余项高频涉企事项作为“陪跑”内容,通过“企业点单+部门接单”、处室协同、流程体验等多种形式开展“陪跑”活动。从“管理者”转换到“体验者”,从“被动回应”调整为“主动作为”,推动流程再造与服务升级。
“不少企业清楚需要什么材料,但复杂的流程和标准差异容易让初次办理者无所适从。”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审批处负责人陈海洋表示,开展“我陪企业跑流程”活动,就是要重点解决涉企事项跨区域办理、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帮助企业“少跑腿、快办事”。
“也正是在陪同企业跑流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辐射和环评两项许可要在市、区两级两个窗口进件,为此根据企业需求调整优化了受理流程,实现‘一件事’办理。”
据了解,今年已开展4次 “我陪企业跑流程”活动,参与企业对审批流程知晓率达100%。
2024年以来,南京市生态环境系统累计开展上门服务110余次,召开服务座谈会60余场,开展专题服务指导240余次,有效保障了全市重大项目顺利开工。
“企业办事的便捷度和获得感,是检验我们改革成效的第一标尺。”陈海洋表示,下一步,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将持续深化改革,不断深入探索“一件事”审批改革,通过强化部门协同、扩大改革覆盖面等举措,不断提升环评审批领域政务服务水平,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绿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