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帮助困难老人完成“微心愿”。
■本报记者 霍亮
“我家孩子有自闭症,平时不爱说话,就爱在家画画,刚才街道办给送来了60色马克笔,孩子可开心了。”近日,香坊区香茗社区一位低保家庭的孩子实现了自己的“微心愿”。
一个书包、一张内存卡、一个生日蛋糕……这些看似微小的愿望,却承载着特殊困难群体的期待。在香坊区红旗街道各个社区,有这样一群“圆梦人”,他们穿梭于街头巷陌,用爱心与行动搭建起一座座“连心桥”。从2024年8月至今,通过持续开展“微心愿”活动,“圆梦人”累计为辖区90名特殊困难居民实现了“微心愿”。虽说是“微心愿”,但却激发了“大能量”,传递了“深关怀”。
精准对接
“线上+线下”打开心愿之门
“我年纪大了,摆弄不了那些复杂的电子产品,就爱听邓丽君的歌。”今年4月,家住香坊区珠江社区65岁的武大爷摩挲着社区志愿者送来的内存卡,听到卡中的邓丽君经典老歌被播放出来,他高兴得像个孩子。
武大爷是一名特困老人,肢体二级残疾。他最喜欢听邓丽君的歌,但不太会操作智能手机,于是就将这个心愿告诉了街道社区的志愿者们。志愿者们在网上订制了一张能放在收音机中的内存卡,里面都是邓丽君的老歌,帮老人圆了心愿。
时任红旗街道党工委书记潘晓涛介绍,从2024年5月开始,街道通过线上问询与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面向三低特困家庭、困境儿童和重残人员中的特定群体征集“微心愿”。志愿者深入居民家中实地探访,了解情况、记录需求,精心整理出了厚厚的心愿清单,累计征集“微心愿”200余个,最终筛选出90个最具代表性的心愿予以实现。
链接资源
架起双向奔赴的“爱心桥”
“马上就要开学了,能拿到新文具,我太开心啦!”2024年8月,新地社区的低保家庭儿童晓桐抱着崭新的书包,眼中充满喜悦。暑假期间,社区联合辖区人大代表为12名困难家庭儿童送去书包、书籍和文具套装。
“我年纪大了,这回有了乳胶的椅垫和靠垫,我天天坐轮椅舒服多了。”近日,家住香电社区重残老人赵大爷实现了“微心愿”。
菜艺社区重残老人于文的生日惊喜让人动容。社区工作人员带着订制蛋糕和手写贺卡来到老人家中,共同庆生。“我的儿女都在外地,家里很久没这么热闹了。”老人握着志愿者的手激动地说。
这些“微心愿”的兑现,源自街道建立的“心愿认领”机制——爱心企业认捐物资、辖区人大代表结对帮扶、志愿者定期探访,让每个心愿都有专属的“圆梦人”。同时,“微心愿”活动以轻量化、精准化的特点提供了物资援助,更实现了基层治理的创新,也重塑了社区互助生态。
“我们街道和社区的志愿者更像是一座桥梁。”红旗街道负责“微心愿”志愿服务的志愿者杜玉梅说,将社会上的爱心力量和各类社会资源与社区有需要的人群进行对接,能帮助别人圆梦,自己也能感受到幸福,这种幸福感和爱意是双向的。
长效赋能
将民生服务延伸到“最后一米”
从一个书包、一张装满老歌的内存卡,甚至是一个生日蛋糕和祝福,“微心愿”活动正在实现从“物质帮扶”到“长效赋能”的转变。
“不只是完成一个‘微心愿’,更要传递爱与希望。”长期参与“微心愿”志愿服务的志愿者李长海告诉记者,我们会定期回访,对孤寡老人、低保家庭等情况随时掌握其动态,以便实现更加精准的帮扶,以一次“微心愿”的志愿服务为开端,实现长效的关注与支持,将温暖升级为惠及民生的常态化服务。
“‘微心愿’活动不仅解决了群众的实际困难,更拉近了街道社区与辖区居民的距离。”红旗街道相关负责人祖迎馨表示,“微心愿”活动开展以来,群众满意度高达100%,我们也希望将这一活动打造成基层治理的暖心品牌。下一步,我们计划扩大“微心愿”覆盖范围,向新业态从业人员、随迁老人等群体延伸,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将民生服务延伸到“最后一米”。
(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
下一篇:耀州区图书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