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政抗战史迹调查项目正式启动啦!这一项目承载着对历史的铭记与传承。船政在抗战时期有着重要的地位与贡献,其史迹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将深入挖掘船政在抗战中的故事、遗迹与精神。从曾经的战场到留存的建筑,每一处都蕴含着珍贵的历史记忆。调查团队将以严谨的态度,细致地探寻每一个细节,让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抗战史迹重新焕发光彩。这不仅是对船政历史的尊重,更是为了让后人铭记历史,汲取力量,传承不屈的精神。
海峡论坛·两岸船政文化交流活动在榕举办
船政抗战史迹调查项目启动
7月1日,第十七届海峡论坛重要配套活动之一的海峡论坛·两岸船政文化交流活动在福州启动,两岸专家学者共同启动“船政抗战史迹调查”项目。交流活动为期3天,海峡两岸船政专家学者、船政后裔、台青代表等200余人参加。
本次活动以“向海图强 共守家园”为主题,通过深入研讨、实地参访、成果展示等形式,共同聚焦两岸中华儿女不畏牺牲、共守家园的抗战史,挖掘抗战中的船政故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台湾光复80周年,提升两岸船政文化交流品牌影响力。
1866年,左宗棠、沈葆桢创建船政,在巩固海防方面,设立中国第一个专门负责海防近代化的国家机构;建立近代远东规模最大、科技能力最强的造船产业基地;创办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培养出严复、詹天佑、邓世昌、刘步蟾等一大批军事、文化、外交等领域杰出人才,衍生出近代众多著名海军学校,成为我国近代海军的摇篮和近代职业教育的发轫地。19世纪末,沈葆桢推动了台湾军事、政治、经济、文教发展,对台湾近代化产生了奠基性影响;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船政及其系列学校培养的海军官兵参与了淞沪会战、江阴阻塞战、武汉保卫战、敌后布雷游击战等一系列战役。194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光复后,船政系列学校的历届毕业生被派往台湾及澎湖列岛,有的参与对日本海军的受降工作,有的参与对日本海军的接收工作,有的前往台湾的马公、基隆、左营等造船所任职,还有的参与台湾重建,为基础设施和工农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活动中,福建省文史馆馆员、原省方志委编审陈名实,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会长陈悦,台湾历史学者、作家徐宗懋,台湾黄埔军校同学后代联谊会会长丘智贤,共同启动“船政抗战史迹调查”项目。
陈悦说:“在抗日战争中,作为船政历史传承机构的马尾造船所、海军学校、勤工学校,都经历了极不平凡的大迁徙。这些机构或是保存船政制造的火种,或是坚持海军教育和职业教育,为国家输送了大量人才,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抗战时期,船政相关机构迁徙涉及福建省内多地,以及湖南、广西、贵州、四川、江苏、上海等省市。此次‘船政抗战史迹调查’项目,旨在充实船政历史研究,丰富船政文化挖掘。”
丘智贤多年来持续组织开展抗战纪念考察及黄埔军校纪念活动。他表示:“抗战胜利与台湾光复是两岸同胞的共同资产与民族机遇。福州在台湾光复的历程中贡献非常大,这段历史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铭记。”
活动中,福建船政文化研究院聘请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历史研究所所长陈忠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长聘副教授、研究员张剑葳,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台湾历史研究所所长郭满,上海元以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陈军宏担任特聘研究员。
福建船政文化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推进福建船政文化研究院的各项工作,包括船政抗战历史研究、史料整理与挖掘,弘扬船政先辈自强不息、抵御外侮的精神,以及挖掘船政文化工作中的爱国主义故事,传承家国情怀。
活动期间共举办8场平行活动,包括“共同弘扬船政文化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研讨交流、“船政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学术交流活动、“文化创新思潮的碰撞”船政青年圆桌对话活动、纪念沈葆桢诞辰205周年座谈会,“发轫·发展·发扬——船政职业教育研讨交流”等。(记者 马丽清 通讯员 傅雪辰 吴丹红 毛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