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游新业态激发新需求
创始人
2025-07-02 07:16:59
0

老手艺迎来新机遇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为文旅产业带来新气象,各地非遗旅游项目层出不穷。刷色、铺纸、印制……在位于北京琉璃厂西街的荣宝斋木版水印工艺坊里,慕名而来的游客们沉浸在这门古老手艺的魅力中。

9岁小朋友周汉唐一边展示自己的作品,一边告诉记者,希望和朋友们再来体验。“旅游旺季时,我们每天会接待数十位中外游客,体验活动也带动了文创销售。”荣宝斋木版水印车间高级技师文壮说。

“底蕴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旅产业的重要资源宝库。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旅的结合不能简单叠加。要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地方特色优势,从文化空间营造到传统工艺产品创新,都应立足其独特禀赋。”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表示,“非遗+文旅”需具备“点线面”思维,即突出特色亮点(点),通过产业链串联当地各类文旅资源(线),最终形成综合效益(面)。

非遗游为何蔚然成风?“需求即潮流。”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副主编高舒表示,随着文化自信日益增强,大众对文化消费的期待水涨船高,不再满足于观光和美食,更渴望通过特色非遗获得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情感体验。融入非遗元素的影视、游戏等作品,也起到了宣传作用。

在天津体验非遗游时,高舒观察到不少游客不仅参观景点,更会为一口煎饼馃子、一场传统相声、一件“泥人张”泥塑专程“打卡”,寻找和分享非遗已成为旅游的重要目的。同时,杨柳青年画社与天津美术学院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开展合作,为本地非遗注入创新活力。

打造成功的非遗游项目,离不开系统思维与长远规划。“近年来,天津通过非遗代表性项目店铺入驻景区、非遗类文化展演进景区、非遗活动赋能景区等方式,让游客对非遗可感知、可欣赏、可参与、可消费,实现人气和收益双丰收。”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宗成灵表示,非遗游考验着各地保护与发展的能力,培养相关人才至关重要。接下来,天津将继续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人才培养和培训体系建设,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不断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越来越多人循着非遗的足迹游历中国,丰富多彩的新业态也围绕非遗蓬勃发展。“入境游火爆,国潮文创热销,也为老手艺带来新机遇。”陕西东路皮影(汪氏皮影)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党飞华介绍,在线上,他通过与社交平台合作打造“非遗+文旅”原创作品收获百万点赞;在线下,他将皮影融入酒店、文创、展览等业态,以活态传承满足海内外游客文化消费新需求。

随着非遗游逐渐火热,部分地方也出现乱贴非遗标签、过度商业化等情况。“要避免借非遗之名哗众取宠,应引导人们在货真价实的沉浸式体验中,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疆石河子大学教授吴新锋表示,要以保护为前提将非遗融入文旅,以文化根脉让二者彼此赋能。近年来,吴新锋带领团队聚焦新疆非遗调查研究和非遗文旅融合,开展非遗研培项目、探索人工智能赋能非遗资源的文旅应用,助力相关文旅项目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非遗游如何行稳致远?“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自生活,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要在扎实做好系统性保护的基础上,守正创新推动其与文旅、科技等领域融合发展,以活态传承的视野,追溯传统,对话当下,面向未来。”潘鲁生说。(经济日报记者 覃皓珺)

参观者变身实践者

当游客在福建泉州蟳埔民俗文化村将鲜花簪于发间,在浙江湖州南浔古镇悠然摇起船橹,他们触摸到的不只是异乡风情,更是中华文明绵延千年的生命律动……近年来,以深度体验民俗风情为核心的旅游热潮在全国持续升温,成为文旅融合新亮点。

民俗体验游为何愈加红火?当下呈现出怎样的新特点?未来发展趋势如何?各地在挖掘和开发独特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时需要注意什么?

如今,游客的旅行方式已发生显著变化,不少游客在出行前便对目的地文化符号有所了解,并带着明确的体验期待而来。中国文联民间文艺艺术中心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冯莉表示,相较以往作为纯粹的参观者拍照打卡,如今游客对“在场感”的要求越来越高。无论是欣赏景观、观赏表演,还是品尝美食,都更注重当下的感受,在意个体的体验。同时,社交平台也为民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契机和入口,使其以更生动的方式广为人知,激发了游客探寻想象的愿望。

许多民俗体验游巧妙整合当地文化资源,将节气节日、街区文化、生活烟火气以及当地工艺品等诸多元素有机融合,精心打造品牌、讲述动人故事,让游客心中的想象得以具象化。游客在民俗体验中收获的远不止新奇感受。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瑛表示,当下许多游客呈现出深度体验、文化参与以及社交互动的需求特征。“民俗体验游能够让游客通过与当地人的深度接触和沉浸式的文化感知,从单纯的参观者转变为文化实践者,深入理解民俗的生活逻辑,进而形成对文化价值的直观认知,增强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张瑛说。

近年来,民俗游呈现出许多新特点与新趋势。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费威表示,民俗体验从节日限定变为日常打卡,体验逐渐常态化。游客通过亲身感受和分享,扩大了民俗文化的影响力,为非遗提供了展示平台,同时也创造了文旅联动的经济价值。

民俗体验游也正从单一活动向综合文化场景升级,许多文化空间转型为旅游目的地。博物馆、非遗展示场所、图书馆甚至饭店等,都成为民俗体验核心场景。像辽宁盘锦的“辽河渡口”餐厅,将博物馆、书店、米其林餐厅、非遗体验与传承融为一体,把阅读空间、地方特色、传统餐饮和非遗体验传承有机结合,打造成为特色鲜明的旅游目的地。

民俗体验游的火爆,让传统技艺和习俗活动从“深闺”走向大众。冯莉表示,在特定的场景中,民俗游让书本、古籍、文物上的内容鲜活起来,与游客产生强烈的对话感。

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张瑛表示,游客在亲身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需要调动多感官进行认知,形成“具身化学习”。通过具身化学习与沉浸式体验,有助于激活民俗记忆与文化自觉。同时,游客的大量参与也能够促进技艺传承与创新传播。

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不仅仅是旅游资源的挖掘,更关乎文化根脉的延续。冯莉表示,民俗文化必须保留自身的主体性、本真性,避免被过度消费。

“要警惕过度商业化导致民俗失真,避免过度开发破坏民俗生态,非遗技艺传承必须保留核心工艺。开发者需在创新形式与守护内核之间找到平衡点,防止文化沦为单纯的消费符号。”费威说。(经济日报记者 刘 莉)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总有大雨想害首开 文/狗蛋分蛋6月13日,台风“蝴蝶”给佛山带来了一场大雨。雨后,有首开平湖如院的业主发现,雨水顺着窗...
投身新兴产业,是他们的青春担当 转自:微言教育 #教育强国有我#【投身新兴产业,是他们的...
百利天恒EGFR×HER3双抗... 7月2日,百利天恒(688506)发布公告,公司自主研发的EGFR×HER3双抗ADC(iza-br...
人福医药:股东招商生科拟1%至... 格隆汇7月2日|人福医药(维权)公告,公司股东招商生命科技(武汉)有限公司及其一致行动人计划在6个月...
【会议日程】醇氢产业、全球化、... (转自:汽车纵横Auto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