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风
1126年(靖康元年,丙午年),43岁的李清照随夫赵明诚赴任淄州(今山东淄川)。此时,战乱还没波及淄州,在古城墙边,在绿草如茵的湖畔,到处留下他们夫唱妇随的身影。无论是朝阳还是落日,无论是清风还是白云,生活在此时处处是美好。这段岁月成为乱世中难得的宁静时光。
夫妻二人琴瑟和谐心心相印,他俩共同的爱好是收藏文物。在淄州,他们淘到很多宝贝。据史料记载他们曾经淘到一件青铜匜。匜是水瓢、洗手的盆等意思,这件青铜匜上写着“孟姜匜“三个字;在古代器皿中,“孟姜匜”是一种盥洗用具,类似于现代的洗手盆。
还淘到一个石碑,石碑的作者是唐代刺史李邕。李邕是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他为淄川的开元寺撰文并写了一个石碑。赵明诚得到这个石碑以后,极为珍惜,把它移到他的官衙里保护起来。
赵明诚嗜金石书画如命,婚后常典当衣物,鉴赏收买金石书画。他一生除去为官,最倾心执着于金石书画的搜集与研究。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也详细记录了自己节衣缩食,不戴金银首饰,只为买古董和古玩的事。夫妻同心,其利断金。因为有共同的爱好,即使是吃穿用度拮据,依然其乐融融。
每当淘到一件宝贝,李清照和赵明诚就会开心得不得了,会一起庆祝一番。据缪荃孙《云自在龛随笔》载,一天赵明诚从隐居的老人邢有嘉手中淘得一本白居易手书《楞严经》,端丽隽爽的笔迹使赵明诚狂喜不已,连夜跨马返回。到淄川城家中时已二鼓时分,立即和李清照烹上一壶“小团龙”茶,“相对展玩咀嚼”,反复欣赏,两见烛跋,犹不欲寐——两次见到蜡光燃尽,仍不想入睡,可见两人的欢喜程度。赵明诚通过查史料发现,白居易侄白邦彦曾任淄州司户参军,所以对白居易的真迹出现在淄州深信不疑。
淄州文物繁多,赵明诚搜罗颇丰。《金石录·卷十三》说:“右齐钟铭,宣和五年,青州临淄县民于齐故城耕地,得古器物数十种,其间钟十枚,有款识,尤奇。今世所见钟鼎铭文之多,未有逾此者。今余所藏,乃就钟上摹拓者,最得其真也。”其任莱州、淄州知州期间,是赵明诚搜寻、收藏、整理金石最集中、最有成就的时期,自言其收藏“凡二十年而后粗备”,颇有成就感。
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至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赵明诚夫妻二人“废寝忘食而求”,踏遍齐鲁大地,对所存重要金石整理作解,终成《金石录》三十卷,含器物目录二千条,题跋五百零二篇。在李清照的帮助下,赵明诚在淄州任上完成这部金石学巨著初稿,被后世誉为“欧阳修后金石研究集大成者”,在考古学、文献学、史学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
1127年(建炎元年,丁未年),李清照44岁。阳春三月,赵明诚奔母丧南下。未几,李清照押运十五车文物典籍追随而去,就此作别淄州,结束了与这片热土的缘分。值得注意的是,李清照在淄州期间无诗词传世——他们将全部心血倾注于金石考辨与《金石录》编纂。
这部典籍随李清照历经离乱。赵明诚病逝后,她于颠沛流离中守护书稿,晚年整理成帙并撰就字字泣血的《金石录后序》。
淄州岁月,是这对文坛眷侣最后的静好时光;淄州任上,亦是他们相濡以沫、共攀学术高峰的辉煌时期。千年古州淄川,因这段金石情缘,在中华文化星空中绽放出独特的光芒。
下一篇:马伯庸将携新书做客玖伍文化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