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科技赋能催生全新表达
创始人
2025-07-02 05:32:39
0

转自:光明日报

    纪录片《圆明园》剧照。资料照片    纪录片《史前星球》海报。资料照片

【文艺观潮】

  新质生产力是以人工智能、数字技术、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后形成的一种生产力新样态。这不仅体现在物理层面上生产效率的提升,更在于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实现对传统生产方式的革新与升级,进而促进全新生产方式的诞生。具体到纪录片领域,新质生产力以新兴技术为手段,促进了纪录片生产制作传播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创新配置。这不仅提高了纪录片的艺术水平,也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的观赏体验,促进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人机协同重塑创作主体

  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纪录片内容生产主体实现从专业创作者、普通互联网用户向人机协同模式的转变。这一转变降低了制作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传统的纪录片创作以专业人士为主,要创作一部好作品,创作者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阅历积淀、扎实的理论基础与专业知识储备、高雅的审美品位、充沛的创新思维、熟练的表达技巧。同时,创作需要依托专业的技术团队,包括编导、摄像、录音、剪辑等,并且只有当团队配合默契、有序合作时,才能创作出高质量的纪录片作品。后来短视频平台崛起,普通用户只需一部手机就能记录生活、表达观点,纪录片的创作门槛大幅降低。这种生产模式丰富了纪录片的表现形式和题材范围,但也带来了内容质量参差不齐、深度不足等问题。

  在数智化浪潮下,参与纪录片创作的不再局限于人类个体。“人机协同、以人为主”的新型创作模式兴起。不断迭代升级的文生视频大模型,能将人从一些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更具创造性的艺术表达。这一技术的应用进一步降低了产业门槛,使中小团队甚至个人也有可能实现具有工业化水准的内容生产。这改变了传统纪录片的生产逻辑,推动着行业向更高效、更智能的方向演进。

智能算法革新影像技术

  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始终与技术创新密切关联。从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的集拍摄、放映、冲印于一体的电影机,到有声电影时代的同步录音技术,再到彩色胶片和数字高清技术的相继问世,每一次技术突破都拓展了纪录片的创作边界。值得注意的是,在传统制作模式下,纪录片的影像质量始终受限于硬件性能,光学镜头的物理参数直接决定了画面的表现力。

  但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纪录片的创作工具从依赖单一的光学记录设备,转向融合人工智能算法的智能化系统。基于新技术,机器有可能理解影像内容,也可以拍摄出符合创作者创作意图的素材。表情识别等AI技术的应用,则有望辅助创作者分析受访者的心理状态,选择最具表现力的镜头。大模型还具备了跨模态的数据处理能力,包括图像、文本与音频等,使它们不仅能够促进复杂形式的交流与连接,还能创造出融合多种感知模式的体验,从而增加用户的互动性和沉浸感。由于拍摄工具的升级,原本抽象或静态的画面也能被转化为三维空间中的动态场景,为观众提供了更全方位且深入的感知维度。如《风起东方》融合XR、AR、AI等技术,以超写实数字人视角串联古今丝绸之路,立体呈现共建“一带一路”十年发展成就。

全链路实现智能生产

  相较于需要长期规划的传统制作模式,智能化生产展现出更强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深入影响纪录片的全流程开发,有效降低了各环节的协作成本。

  比如在前期策划阶段,传统制作团队需要进行长时间的调研,对选题进行筛选,并确定目标受众,进行脚本撰写。而AIGC技术能基于海量的数据信息、强大的算力和超强的内容生成能力,优化信息挖掘与素材调用等关键环节,并为项目方案改进完善提供建议参考。近年一些纪录片节展的提案环节已出现了使用AI创作的项目,引起业界关注。项目主创在前期准备中利用AI进行文献精读、分析和筛选,甚至设计PPT、海报等工作也得到了AI的帮助。

  在中期摄制阶段,传统拍摄方式想协调好人员、资金、场地等多方资源,需要投入大量精力。而现在的智能化管理技术,不仅能更高效地调配资源,还能在拍摄过程中有效识别潜在问题并及时提出解决方案,推动战略决策的动态调整。此外,在拍摄前期,可以运用虚拟拍摄技术对不同摄像机的角度和运动轨迹进行模拟演练,也能优化拍摄方案,降低实际拍摄的不确定性,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减少成本的投入。

  在后期视频制作阶段,强大的数据库和算法算力可以处理大量视频素材。比如在剪辑时,可以自动识别素材视频中的人物、场景、时间等元素,生成标准化、规范化的项目管理文档,帮助剪辑师快速查找和筛选合适的素材;依据剪辑师的具体要求,自动匹配并剪辑出相应的视频片段,提高效率和质量,并确保了剪辑结果的精准性和一致性。在特效制作与色彩校正时,可实现对画面比度调整、色彩校正、特效添加等视觉提升,增强画面的可观赏性。

技术赋能产业深度转型

  新技术的应用正推动纪录片经历一场深刻的产业转型,这场变革不仅体现在生产流程上,还影响了内容形态和传播模式。在内容形态上,催生了全新的表达方式。一方面,VR、AR等技术使沉浸式叙事成为可能,模糊了纪实与虚构的边界。比如要表现某些难以还原或者实地拍摄的场景或对象时,创作者可根据收集的资料进行数字建模,实现虚拟生成。如《史前星球》中所有恐龙的形象都是在古生物化石标本的基础上建模制作而成。另一方面,大数据分析使内容创作能够更精准地把握受众需求,孕育出交互式纪录片等新形态,极大丰富纪实语言的表现力。

  纪录片在传播模式上也经历着深刻转型。多平台分发策略打破了传统媒介的时空限制,使纪录片内容在视频网站、社交媒体等数字平台实现矩阵式传播。智能推荐系统通过用户画像和内容特征的精准匹配,构建起个性化传播路径,把优质作品推送给真正喜欢纪录片的观众,这极大提升了内容触达效率。与此同时,弹幕、评论区等互动功能的普及,为观众搭建了线上交流平台,使单向传播转变为多向对话,形成了更具深度的社群化传播生态。这种传播模式的革新,不仅拓展了纪录片的受众覆盖面,更重要的是重构了内容价值的实现方式,标志着纪实内容传播进入了智能化、个性化、互动化的新阶段。

  此外,纪录片产业转型是创作理念和产业逻辑的深层革命。在这场变革中,我们既要拥抱技术创新带来的无限可能,更要坚守纪录片的本质属性,即真实性与思想性。技术手段的革新永远服务于艺术表达的深化和思想价值的传播,而非替代纪实创作的人文内核。当虚拟现实技术让观众身临其境时,我们追求的是对真实世界更立体的认知;当算法推荐实现精准传播时,我们坚守的是对事实真相的忠实传达。这种技术与人文的辩证统一,正是纪录片产业在新质生产力赋能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未来纪录片的发展,必将是技术创新与纪实精神相互成就的过程,在科技与人文的交汇处,开拓纪实艺术的新境界。

(作者:刘亚男,系云南师范大学副教授)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突然爆了!多股涨停! 【导读】深海科技板块强势拉升,多股涨停中国基金报记者 李智一起来看下最新的市场情况及资讯。7月2日早...
送拍立得是假 诈骗是真!抖音提... 近期,抖音发现有部分账号集中展示拍立得相关内容,通过评论、私信等途径以“免费送拍立得”为由,引导用户...
硅能源板块持续拉升,*ST新元... 硅能源板块持续拉升,*ST新元(维权)“20cm”涨停,大全能源、欧晶科技、通威股份、东岳硅材跟涨。...
广宗县总工会开展“夏送清凉”情... 转自:河工新闻网  为保障高温天气下职工健康安全,传递工会关怀,6月30日,广宗县总工会组织开展庆“...
收入连降,亏损加剧!芯迈半导体... 三年亏损超13亿元,现金储备减少7亿,这家估值220亿元的半导体独角兽正面临业绩下滑与客户高度集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