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走进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三角城镇三角城社区的“非遗手工坊”,居民们正忙着制作传统毡绣和银饰,大家忙碌的身影和幸福的笑声充斥着房间的每一个角落。
“我们制作的产品卖出了5件、收入1053元,还接到30个订单、价值3万元。社区通过销售手工艺品、举办文化体验活动,既传承了非遗,又为社区增收5万余元。依托‘村社联建’模式,社区还搭建了线上团购平台,为居民提供上门配送服务。”三角城社区党支部书记崔生秀介绍说。
通过开展社区经济,三角城社区不仅办起了非遗工坊,还投入2.3万元资金实施老旧小区和社区公共基础设施改造。党员干部在社区经济运营中走进群众家里、了解群众诉求,提供更精准的服务保障。
今年来,海晏县聚焦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探索集体经济新模式,由社区党组织领办社区经济组织,运营收益反哺社区发展,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海晏县7个社区通过创新集体经济模式,累计创收45万余元,惠及群众300余户。
三角城社区的“非遗手工坊”、海湖社区的“爱心杂粮栈”、城西社区的“放心粮油服务”……在海晏县,一场以党组织领办的社区经济实践正悄然改变着群众的生活。
在海湖社区,“爱心杂粮栈”的暖心故事每天都在上演。社区将当日未售完的杂粮馍馍免费送给孤寡老人和困难家庭。社区用集体经济收益为老旧小区加装遮阳棚、修缮污水井,还定期为行动不便的老人送餐。“集体经济让我们有了服务群众的底气。”海湖社区党支部书记李开花信心十足。
据海晏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海晏县面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老百姓进城、服务跟不上”的现实困境,经过认真调研,制定出台《党建引领社区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坚持“县委统筹、政府支持、乡镇主抓、社区领办、因地制宜、尊重基层首创精神”的思路,探索推行资产经营、服务创收、合作共赢三大创收模式,推动全县7个社区累计收益超40万元,社区经济收益精准投向民生“微项目”、靶向满足群众“小心愿”,有效破解社区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变“输血”为“造血”,社区党组织有钱办事能力持续提升。
海晏县以党建为纽带,将经济发展与民生服务深度融合。这场“破零”探索,不仅壮大了集体经济,更架起了一座党群连心桥,让“最后一公里”成为“最暖一公里”。正如群众所说:“党组织就在身边,幸福生活看得见摸得着。”
(巴音巴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