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邓婕
借助智能设备对中药材种植环境实时监测与精准调控,运用AI技术辅助中医诊疗提升辨证效率……近年来,中医药产业正以全产业链升级协同驱动高质量发展。专家指出,中医药产业要通过产业链上下游协作与“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借助智能监测、区块链溯源等科技手段,持续提升产业竞争力。同时,开展优质评价提升中药质量,加速国际化标准建设,推动产业走向数字化、标准化、国际化。
供应链融合创新 激发健康消费新需求
近日,中国中药协会常务副会长吴宪在首届中药产业供应链融合大会上表示:“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中药产业供应链的融合与创新,对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保障中药质量安全、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他说,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以及“产学研用”各方的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将为中药产业供应链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进一步推动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与延续。
当前,现代科技正深度赋能中医药供应链、产业链。中医药文化大会执行主席刘峻杰表示,运用智能设备可以实现中药材种植环境的实时监测与精准调控,区块链技术可以保障药材溯源与质量安全,新型萃取技术能有效提高中药制剂的纯度与疗效,AI可以辅助中医诊疗提升辨证效率,“这些创新成果,既提升了中医药服务的精准性和标准化程度,也增强了消费者对中医药的信任。”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会长闫青春表示,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促进中医药产业升级,是落实健康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中医“治未病”理念与健康管理高度契合,这有助于全社会特别是“银龄”人群的防病、治病,促进银发经济的快速发展,激发更多大健康消费新需求。
“从市场需求看,中医药天然绿色的特点契合消费者对健康的追求,传统诊疗、中药、非药物疗法、药食同源以及各种养生手段和产品,广受消费者欢迎。在产业发展层面,健康消费需求的增长可以带动中医药产业链协同,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促进中医药产业升级。”刘峻杰说。
随着大健康产业的蓬勃发展和大众消费逐步升级,越来越多的药食同源产品从“药房”进入“商超”,撬开庞大的消费市场。长白山皇封参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庆海介绍说,公司深耕人参红参传统加工,结合现代科技开发了多项专利产品,并通过绿色种植模式和有机认证,确保人参品质,同时加强文化挖掘与品牌创新,加速人参品牌的国际化布局。
构建全链协同 促进中医药产业升级
“中药企业向中药材产地延伸产业链,健全全产业链追溯体系,对保障中药质量安全意义重大。”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委员会专家组副组长刘红卫说,近年来,消费者越来越关注药品的来源和质量,全产业链追溯体系能让消费者放心购买和使用中药产品。
在刘红卫看来,提升中药品质,推进中药工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是时代趋势。运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建设高水平的智能工厂、绿色工厂,可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以康缘药业为例,刘红卫介绍说,“我们调研了解到,企业在引入智能化生产设备后,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均有显著提升,与传统车间比较,生产线效率提高23.47%;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实现生产过程在线监控后,产品合格率从98%提升至99.5%,产品质量的均一性提高22.46%。”
刘红卫建议,政府应加大对产业集群建设的扶持力度,支持“链主”“链长”企业发展,带动中小企业协同进步;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同研发适合中药生产的数智化和绿色化技术及装备;建立中药生产质量监管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控企业生产过程,保障产品质量。
2025年3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调,要“健全全产业链追溯体系”。
对此,专家表示,应构建全链协同创新生态,助力中药产业升级。一方面,强化基础研究链,夯实创新根基。建立多学科联合实验室,开展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制研究;推动古籍数字化工程,建立中药典籍AI解析平台,挖掘传统经验与现代科学的关联点。另一方面,打通成果转化链,提升产业化能力。在道地药材产区布局“研发-中试-产业化”一体化平台,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
此外,还有专家建议,优化临床研究链,强化证据支撑。构建循证医学协作网络,建立覆盖多病种的中药临床疗效数据库;推动人用经验转化,研究将名医验方、院内制剂快速转化为新药。延伸中药产业链,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中药智能制造,推广智能煎药系统、在线质控设备,实现生产全流程数字化;拓展中药大健康场景,开发中药功能性食品、日化用品等衍生品。
开展中药优质评价 增强国际竞争力
作为中医药事业的基石,中药质量直接关乎临床疗效与患者安全,是推动中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然而,现实中由于产业链过长、质量控制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企业技术能力高低不一,导致中药质量参差不齐。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化学中心执行主任刘安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自2013年起,他的团队就开展了优质中成药的评价工作,制定了三级质量量度评价体系。“通过对复方丹参制剂等9个厂家的产品进行评价,我们发现,不同厂家之间的产品质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原料得分和生产过程得分较高,但质量得分和上市后得分较低。”他说,这反映了中药行业在原料控制和生产过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在产品质量控制和上市后的研究与监管方面存在不足。
刘安表示,通过实施优质优价,能够鼓励企业生产高质量产品,进一步提高中药产品质量。
中医药服务贸易专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特聘教授姜义茂表示,提升中药质量,建立国际认可的质量标准体系,是推动中医药“出海”的必由之路。标准化的中药产品不仅能提升中医药的整体形象和国际认可度,还将增强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从而加快中医药的国际化、现代化、产业化、市场化步伐。
专家表示,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标准,开展中药优质评价,明确质量控制短板,可以有效提高中药的质量控制水平,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性。同时,强化中药质量评价能力,建立健全中药质量全链条安全监管机制,也是推动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措施。
下一篇:东航物流新增“社保重仓”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