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6月,
青岛市城阳区夏庄街道的
少山红杏实现大丰收。
“90后”新农人栾盟盟既欣喜又感慨。
十年前,
这颗青岛人引以为傲的“金果子”
还困于本地市场。
十年后,
这位“农二代”创业者
将家乡“土味”打造成了
畅销全国的爆款单品,
通过盒马、百果园、Olé等高端渠道
飞入千家万户,更带动当地果农
平均增收25%,
在城阳夏庄写下了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
(飨实农场负责人栾盟盟,手里捧着少山红杏。图源:受访者提供)从“本地鲜”到“全国甜”:
“90后”姑娘带领少山红杏“逆袭”
时针拨回2014年,毕业于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栾盟盟,毅然辞去了在父母看来“稳定光鲜”的外贸工作。推动她作出决定的,是骨子里的闯劲和家乡蜜杏走不出青岛市场的困境。她清楚记得,商贩定时定点来收杏,成堆的果子若当天卖不完,隔日便身价大跌。彼时微商方兴未艾,栾盟盟试水朋友圈卖杏,尝试销往北京、上海、深圳等地。
创业维艰。起初因缺乏生鲜储运经验,全熟采摘的杏子在运输途中损耗严重。“客户反馈收到时全成了果酱,我们只能一遍遍赔货赔钱。”栾盟盟回忆,前三年卖杏不仅没盈利,光售后就赔了不少。“偶尔几个完好的,客人尝后都说‘好吃’,不断介绍朋友来买。”正是这份肯定给了她坚持下去的信心。她不断摸索试验,逐步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采摘、包装和物流方案,成功将少山红杏送达全国,积累起首批稳定客户。
随着客户群从零售扩展至水果店、批发档口乃至大型商超,栾盟盟意识到标准化是生鲜行业的命脉。2018年,她成立合作社,联结当地果农,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打通产销壁垒。“我们及时传递市场需求,指导疏果、防病,提升商品率。”如今,合作社已吸纳近千户果农,覆盖5个村庄,带动核心产区“少山杏”日销突破12万斤。
(栾盟盟在加工车间包装鲜杏。图源:受访者提供)为了保证蜜杏的品质,2023年,栾盟盟斥资百万引进智能分选线。正是这种对高品质、高标准的坚守,让少山红杏赢得了头部渠道的信赖,完成了从“本地鲜”到“全国甜”的华丽逆袭。
农场新生:
50亩荒地长出农旅融合试验田
2021年一场罕见霜冻导致蜜杏减产近三分之二,大客户订单交付告急,叠加当地老农托付闲置土地的双重契机,2023年,占地50亩的“飨实农场”在山色峪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片区应运而生。
(位于山色峪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片区的飨实农场。图源:受访者提供)“初衷是建个抗风险的现代化蜜杏种植基地。”栾盟盟投入300多万元,将传统梯田改造为可机械作业的宽行模式,并引入矮化密植技术,将传统高达3米的杏树高度控制在2米以内。“以前果农要爬树采摘,效率低又危险。现在踩个小梯子或者伸手可及,安全高效。”她介绍,配合除草机作业,50亩地的管理效率较传统人工提升近10倍。
农场80%土地种植蜜杏,但栾盟盟的蓝图远不止于此。依托青岛近郊游的旺盛需求(车程1小时覆盖主城区),她将个人对自然与美食的热爱注入农场肌理,打造出充满活力的田园综合体:樱桃园、菌菇大棚、共享菜地、咖啡厅、露营地、窑烤比萨区……多元业态共生共荣。
6平方米的共享菜地年租800元,含种苗、浇水、托管服务,吸引众多市区家庭。“现在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带他来体验农事乐趣,很有教育意义。还能吃上新鲜蔬菜,享受慢生活。”青岛市北区租客王女士道出许多城市家庭的心声。冬季果园采摘进入淡季,菌菇大棚便成为主角。休闲区设置的露营地、咖啡室和窑烤区,将农场特产融入休闲体验。杏酱气泡水、窑烤比萨成为网红单品,游客边品尝美食边拍照打卡,社交媒体定位“飨实农场”已成风尚。农场周末日均接待量达500人次。
(小朋友在飨实农场里的共享菜地体验农事乐趣。图源:受访者提供)这种融合模式不仅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客,更深切改变了当地的乡村面貌与村民生活。南坡村村民杨大叔感慨:“以前五月摘樱桃,六月摘杏,其他时间都没啥事干。现在农场让我全年都有活干,在家门口就能增收。”像他这样受益的村民超千人,农场累计支付给村民的劳动报酬超300万元。更重要的是,“飨实农场”打破了山色峪“樱桃红杏熟时才热闹”的季节性瓶颈。“以前只有特定月份才有人来,现在全年都有人气,门口常停满车。”栾盟盟欣慰地说。
创新业态成效显著,农旅体验项目年营收超200万元,鲜杏供应链业务年营收达600万元,公司整体年营收(含其他农产品供应)已突破3000万元。
新农人密码:
热爱为基,学习不止,思维常新
尽管公司已初具规模,农场经营也进入正轨,栾盟盟坦言农业的艰辛从未远离。“看天吃饭的本质未完全改变,投入大回本慢,农场预计五六年才能盈利。”与果农的理念碰撞、极端天气对供应履约的考验,都曾让她萌生退意。支撑她的是“停不下来”的责任感:“把乡亲们的杏子卖出去了,听到感激的声音,很有成就感。现在不做,很多果子真的就会烂在家里。”
这种使命感也驱动着产业升级。合作社果农增收25%的案例,让她看到品牌化对农产品价值的重塑。深加工产品如杏酱、杏干及衍生的咖啡饮品,将蜜杏附加值提升了至少50%。科技加持下的少山红杏,不仅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也飘香海外。借助顺丰国际渠道,少山红杏已出口至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地。
(深加工产品杏酱。图源:受访者提供)回顾11年创业历程,栾盟盟对“新农人”的定义愈发清晰:热爱是根基,学习力是关键,更要懂得以新思维经营客户的情绪价值。“很多人以为农业就是挥锄头,其实国内农业设备和技术已经非常先进。”她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90后甚至00后扎根田间,“当种地不再意味着沉重的体力负担与封闭的环境,农业的吸引力正在回归。”
夕阳下,
栾盟盟正在农场为游客
制作杏酱饮品。
十年前帮父母卖杏时,
她没想到家乡的“土味”果实
真的能成为
全国餐桌上的“甜蜜爆品”。
从靠天吃饭到科技赋能,
从囿于本地到远销海外,
这个“90后”姑娘用十年时间,
让少山红杏从城阳夏庄走向全国各地,
也让“新农人”的身影
成为山色峪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省级片区里的年轻风景。
--------------------
●据半岛全媒体记者 耿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