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师:王骅
登记编号:S0890522090001
分析师:顾昕
登记编号:S0890524040001
分析师:冯思诗
登记编号:S0890524070001
市场回顾:上周(2025.06.23-2025.06.27)债券市场小幅下跌,中债-综合财富指数(CBA00201)收跌0.05%,中债-综合全价指数(CBA00203)收跌0.09%。利率债收益率呈现短端下行而长端上行的变化,信用债收益率普遍上行,信用利差有所走扩。
市场观察:跨季将至,央行呵护态势不改;理财资金回表,票息资产受压制;降息博弈持续升温,“大而美”法案或加剧美债不确定性;REITs二级市场高位调整,新发产品首日涨停。
公募基金市场动态:2025年6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朱鹤新在2025陆家嘴论坛上表示,国家外管局将在近期开放最新一批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投资额度,以满足境内投资人的需求。这也将是继上一次QDII额度下发时隔一年后的再度“放开”。
泛固收基金指数表现跟踪
短期债基优选:上周收涨0.02%,成立以来累计录得3.94%的收益。
中长期债基优选:上周收跌0.05%,成立以来累计录得6.48%的收益。
低波固收+基金优选:上周收涨0.16%,成立以来累计录得2.47%的收益。
中波固收+基金优选:上周收涨0.42%,成立以来累计录得1.78%的收益。
高波固收+基金优选:上周收涨0.35%,成立以来累计录得3.00%的收益。
可转债基金优选:上周收涨2.13%,成立以来累计录得9.98%的收益。
QDII债基优选:上周收涨0.59%,成立以来累计录得7.96%的收益。
REITs基金优选:上周收跌2.80%,成立以来累计录得39.01%的收益。
风险提示:本报告模拟组合结果基于对应模型计算,非实盘业绩,需警惕模型失效的风险;文中涉及基金组合等模型结果,仅供研究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模型均基于历史数据测试得到,在未来存在失效的可能,不代表基金未来表现,不对基金的未来表现构成预测。
01
每周市场观察
1.1. 泛固收市场回顾及观察
上周债券市场回顾:上周(2025.06.23-2025.06.27)债券市场小幅下跌,中债-综合财富指数(CBA00201)收跌0.05%,中债-综合全价指数(CBA00203)收跌0.09%。利率债收益率呈现短端下行而长端上行的变化, 1年期、3年期、5年期、10年期国债收益率全周分别变化-1.00bp、-0.69bp、0.40bp、0.66bp。信用债收益率普遍上行,信用利差有所走扩。
跨季将至,央行呵护态势不改:上周,临近跨季,央行对市场的呵护力度提升,公开市场净投放达12672亿元,因此短端债市的表现较优。而长端收益率则是在短期没有降息降准预期,叠加银行和保险的资金成本居高不下的背景下难以下行。展望后市,仍然需要密切关注央行是否仍然对资金面保持呵护态势以及银行和保险的配置需求是否重新提升,从而带动长端债券收益率向下突破。
理财资金回表,票息资产受压制:季末理财资金受到回表压力叠加利率债走势偏弱使得过去一周信用债未能延续前期的下行行情。目前信用利差仍处于近3年低点,在存单和利率未有明显行情的前提下短期有大级别行情的概率不大。
降息博弈持续升温,“大而美”法案或加剧美债不确定性:上周,随着降息预期升温,美债维持陡峭运行,收益率显著回落。上半周,美联储官员释放鸽派发言,叠加消费者信心指数下滑、续申失业金人数超预期升至2022年以来最高水平,美债收益率呈现牛陡走势,短端和长端均持续下行。周五,美国核心PCE数据公布,环比上涨0.2%,上升幅度整体温和。但特朗普突发宣布终止与加拿大的贸易谈判,且其他国家关税豁免期也即将到期,再度将市场焦点转移至关税问题,美债收益率结束下行,小幅上涨。展望后市,尽管前两周在稳定币以及降息预期博弈下,美债短暂走出前期衰退交易带来的悲观预期,回到基本面导向。但长周期来看,美国债务问题仍是影响美债走势的重要因素,而“大而美”法案对美国债务上限的放松,或将从供给端对美债形成流动性冲击,加剧美债的不确定性。同时,反复的关税谈判问题或将增加美债信用风险,导致美债维持高位震荡。
REITs二级市场高位调整,新发产品首日涨停:上周REITs二级市场高位调整,中证REITs全收益指数全周下跌1.38%,其中,特许经营权类项目整体跌幅高于产权类项目。尽管存量市场由于前期热度过高出现回调,新发产品仍旧受到市场追捧。上周新上市的中金亦庄产业园REIT、中金中国绿发商业REIT首日均封板涨停。行业政策方面,上周沪深交易所发布公募REITs扩募业务新指南,明确基础设施基金扩募包括向特定对象发售、向原基础设施基金持有人配售份额和向不特定对象募集三种方式。后续扩募业务有望进一步平稳运行。展望后市,尽管本周出现高位调整,但市场流动性和成交量仍保持活跃。一级市场方面,可关注优质项目新发及扩募情况,适时参与打新;二级市场方面,关注受政策支持、以及底层运营较好的弹性板块回调买入机会。
1.2. 公募基金市场动态
新一轮QDII额度有望近期下发
2025年6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朱鹤新在2025陆家嘴论坛上表示,国家外管局将在近期开放最新一批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投资额度,以满足境内投资人的需求。这也将是继上一次QDII额度下发时隔一年后的再度“放开”。
尽管外汇管理局尚未公布各家具体审批发放额度,上周,已有多家基金公司对旗下QDII基金限购额度进行了调整。如国泰基金、宝盈基金均发布公告,调整旗下国泰标普500ETF、宝盈纳斯达克100指数基金等基金申购限制。
截至2025年5月31日,我国QDII审批额度已达到1677.89亿美元,其中证券类占比最高,达到54.93%。目前,QDII投资也是境内投资者“出海”的重要渠道之一。
02
泛固收类基金指数表现跟踪
2.1. 纯债指数跟踪
2.1.1. 短期债基优选指数
组合定位: 短债基金优选指数秉持流动性管理的目标,在确保回撤控制的基础上追求平滑向上的曲线。具体到基金产品层面,重视产品的信用管理和风险控制情况,主要配置长期回报稳定、回撤控制严格、绝对收益能力显著的5只基金构成指数。业绩比较基准设定为50%*短期纯债基金指数+50%*普通货币型基金指数。
2.1.2. 中长期债基优选指数
组合定位:中长期债基优选指数通过投资于中长期纯债基金,在控制回撤的基础上追求稳健收益,一方面争取相对于中长期债基指数的超额收益,另一方面,以绝对回报为导向,力争平稳向上的净值曲线,每期精选5只标的。因此,选择中长期纯债型基金中兼具收益和回撤控制的基金,均衡配置票息策略和波段操作的标的。具体操作上,根据市场情况灵活调整久期,应对利率变动带来的影响,并且结合券种上的性价比调节信用债基和利率债基的比例。
2.2. 固收+指数跟踪
2.2.1. 低波固收+优选指数
组合定位:低波固收+优选指数权益中枢定位为 10%,每期入选数量设定为 10 只,重点选择过去三年和近期权益中枢(综合考虑转债持仓和股票持仓后的总权益仓位)在 15%以内的固收+标的,兼顾收益风险性价比的同时,注重持有体验。具体的,遴选长期业绩优秀、净值曲线相对平稳、风险控制能力突出且经历过一定牛熊周期考验的基金经理和标的。业绩比较基准设定为10%中证800指数+90%中债-新综合全价指数(CBA00303.CS)。
2.2.2. 中波固收+优选指数
组合定位:中波固收+基金优选指数权益中枢定位20%,每期入选数量设定为5只,选取过去三年及近期权益中枢(综合考虑转债持仓和股票持仓后的总权益仓位)在 15%~25%之间的固收+标的,在注重产品的收益风险性价比的基础上选择有一定业绩弹性的标的。业绩比较基准设定为20%中证800指数+80%中债-新综合全价指数(CBA00303.CS)。
2.2.3. 高波固收+优选指数
组合定位:高波固收+组合权益中枢定位30%,每期入选数量设定为5只,选取过去三年及近期权益中枢(综合考虑转债持仓和股票持仓后的总权益仓位)在25%~35%之间的固收+ 标的,在注重产品的收益风险性价比的基础上选择有一定业绩弹性的标的。具体地,我们主要筛选在债券端获取稳健收益,不做信用下沉,在权益端选股能力较强,且具备一定的进攻性的标的。业绩比较基准设定为30%中证800指数+70%中债-新综合全价指数(CBA00303.CS)。
2.3. 可转债基金优选指数
组合定位:将最新一期投资于可转债的市值占债券市值比例均值大于等于60%基金且最近四个季度投资于可转债的市值占债券市值比例均值大于等于80%的债券型基金作为样本空间。 在样本空间中从基金产品维度、基金经理维度、基金公司维度构建评估体系,主要考察基金产品的长短期收益、回撤、风险调整后收益的同类排名、并进一步考量基金经理的择时能力、基金经理的转债择券能力,最终结合基金产品的行情适应性以及对下一季度市场行情的判断选择当下占优的基金产品,最终选取5只基金构成基金指数。
2.4.QDII债基优选指数跟踪
组合定位:QDII债基的底层资产是海外债券,投资区域涵盖全球、亚洲、新兴市场等, 投资标的包括中资美元债、美元债等。根据信用等级不同,通常分为投资级和高收益产品。依据信用情况、久期情况,优选收益稳健、风险控制良好的6只基金构成指数。
2.5. REITs 基金优选指数跟踪
组合定位:REITs 底层资产主要为成熟优质、运营稳定的基础设施项目,现金流预期相对明确,单位净值波动性原则上相对有限。底层资产分类较为多元,考虑资产经营的稳定性。依据底层资产类型,优选运营稳健、估值合理、兼具一定弹性的10只基金构成指数。
本报告模拟组合结果基于对应模型计算,非实盘业绩,需警惕模型失效的风险;文中涉及基金指数等模型结果,仅供研究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模型均基于历史数据测试得到,在未来存在失效的可能,不代表基金未来表现,不对基金的未来表现构成预测。
(转自:华宝财富魔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