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书记点名山东国家级示范区,为何有青岛蓝谷?
创始人
2025-07-02 00:01:54
0

山东省委书记林武最新表态,点名青岛。

7月1日出版的第13期《求是》杂志,刊发山东省委书记林武署名文章《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文中“青岛元素”频现,如围绕改革创新,林武指出要持续抓好青岛蓝谷等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

青岛蓝谷一度是青岛发展明星区域,但近年来持续承压。不过,作为首个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青岛蓝谷的底蕴和实力不容小觑,例如今年4月在“海洋+AI”大模型场景应用对接会上发布“海星大模型”的青岛国实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岛国实”),便来自青岛蓝谷。

对青岛蓝谷而言,想要当好国家级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为青岛以及山东海洋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归根结底还是要激发企业的力量。

近段时间,从中央到地方,海洋经济被频频提及。

7月1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

基于此,会议指出要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发展海洋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并提到要发展海洋生物医药、生物制品。

同日《求是》杂志刊发林武署名文章,文中林武同样将创新与产业视作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抓手。

今年6月,青岛市委书记曾赞荣在《学习时报》头版刊发的署名文章《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中,围绕“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明确提到要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并指出要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当各级越发重视海洋经济的发展能级,作为首个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青岛蓝谷的价值也愈发凸显。

对近年来发展一度遇阻的青岛蓝谷而言,这样的“力挺”显然寓意十足。

在今年年初召开的青岛蓝谷管理局2025年重点项目推进落实专题会议上,青岛蓝谷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常务副局长,即墨区委副书记杜乐江曾直言不讳地指出,蓝谷仍存在项目储备不足、落地建设偏慢、国企转型不快、要素制约较大、城市配套不足等问题。

此前北航青岛校区的折戟,便是蓝谷近年来发展面临挑战的一个缩影。

但好在,得益于前期的铺垫,青岛蓝谷在海洋经济发展方面积攒下了厚实的家底,这也是其能够当好国家级示范区的核心依仗。

官方报道显示,目前青岛蓝谷集聚了国家深海基地、山东大学等50余家国家级科研机构和高校。

此外,青岛蓝谷还拥有我国海洋领域唯一的国家实验室——崂山实验室。公开报道显示,崂山实验室已集聚包括45位院士在内的2200余名创新型高端人才。

优质资源云集,让青岛蓝谷在推动海洋科技自主创新方面,具备了更大的发展优势。

而比起强势的海洋科技创新,青岛蓝谷在海洋产业建设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毕竟,实验室技术如果不进入市场将很难发挥商业价值,而如果产业无法形成气候,也难以对地方发展形成有力的支撑与引领。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青岛蓝谷也曾受到科研成果转化不畅的困扰,对其发展形成制约。为此,青岛蓝谷根据自身资源禀赋,着手构建相匹配的现代产业体系。

眼下,青岛蓝谷已形成涵盖海洋高技术服务、海洋高端装备、海洋生物三大新兴产业,以及海洋文旅、涉海总部经济两大特色产业的“3+2”产业体系,并布局海洋生物产业园、海洋高端装备产业园、海洋新能源产业园以及海洋信息产业园四大千亩产业园区,作为产业集聚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载体。

在自身产业体系建设过程中,青岛蓝谷明显加大了对于项目的引进力度。客观而言,这些年来,青岛蓝谷围绕自身产业布局,引进了不少项目,比如去年7月开工的蓝谷·纳晖新能源产业互联网生态园项目,总投资约60亿元,是青岛蓝谷近年来投资最大的产业项目之一。

此外,青岛蓝谷引进的上市公司鹏博士,虽然最终走向退市,但蓝谷打造海洋产业体系的努力,仍旧不能被忽视。

引进项目同时,青岛蓝谷本土的企业也开始挺身而出,例如崂山实验室唯一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青岛国实。

青岛国实的前身,是成立于2015年2月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有限公司,注册资本44.46亿元,为国有全资公司,是立足青岛、面向全国、辐射全球的海洋特色创新型科技企业集团。

2022年1月,青岛新调整组建青岛国实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加入青岛市属国企集团行列,以推动更多海洋科研成果就地转移转化。

调整组建以来,青岛国实在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储备了一批高水平的成果,并研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服务平台。

今年4月,在青岛举办的“海洋+AI”大模型场景应用对接会上,青岛国实发布海洋生物医药大模型“海星SeaStar”,其可用于海洋来源活性成分挖掘、海洋分子活性预测、海洋分子结构优化、海洋药物相互作用预测等多个临床前后期应用场景。

更重要的是,这款大模型打破了新药从研发到上市平均要花费10年、投入10亿美元的惯例,真正让“大海捞针”式的碰运气逐步走向“按图索骥”。

而其此前配合崂山实验室推出的“问海—海洋环境预报”大模型,则将每日业务化预报的成本从之前的每年几千万元降低到了只要几万元,且将每次测算时间从6小时缩短到几十秒。

以青岛国实为代表的企业在科研成果产业化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正是青岛蓝谷乐于看到的,因为只有让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才能真正将自身出众的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进而为其当好国家级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带来更足的底气。

更进一步来说,在青岛布局的“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中,不仅将人工智能产业明确为要优先发展的2个先导产业之一,也明确提出要重点发展海洋领域大模型,打造世界级海洋人工智能集聚区。

因此,以青岛国实为代表的蓝谷企业越能做好“海”的文章,青岛蓝谷作为全市驱动青岛海洋经济发展“双核”之一的定位也会越做实,同时蓝谷对于青岛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的重要性也会愈发凸显。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吴江:打造公证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苏州市吴江公证处聚焦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充分发挥公证职能优势,创新服务模式,构...
建邺区永初社区基层治理新格局初... 转自:南京晨报 永初社区举行结对共建签约仪式。社区供图 6月26日,在节奏朗朗的原创快...
自律 城市 向上 转自:沈阳晚报  “在自习室获取的是‘付费自律’,学习效率是在家的好几倍”“大家奋笔疾书的场景构成了...
音浪碰撞潮饮,悠蜜点燃遇见蓝莓... 转自:贵州日报UMEET遇见蓝莓音乐节现场。UMEET蓝莓气泡酒。“悠蜜蓝莓星球”展馆。 湛泽梅夏至...
南通崇川区“一圈两带”带动全民... 6月下旬,“情聚云谷 舞动崇开”——“沿运河”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暨广场舞展演,在南通崇川区鸿安云谷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