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晚间,通化东宝(600867.SH)发布其与东富龙(300171.SZ)达成战略合作,引发了市场关注。
通化东宝是集药品研发、生产及销售为一体的国内著名药品生产企业,主要研发中成药、化学药及生物制品。东富龙则是一家为全球制药公司提供工艺服务与耗材、核心装备及工程的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
但二级市场反应平平。截至7月1日,通化东宝报收8.20元,与前日持平,总市值160亿元。东富龙报收13.27元,日跌幅为0.15%,总市值101.78亿元。
当前,通化东宝作为老牌药企,正在积极行动,却掩盖不住这家曾经的胰岛素龙头企业当前面临的严峻挑战。
业绩骤变,利润崩塌现危机
通化东宝虽然借助在全国集采续标中获得的30%以上二次分配量,加速各胰岛素产品在全国范围的医院准入,扩大了市场覆盖范围,但销售收入依然难改颓势,呈同比下滑态势。
财报显示,2024年公司全年实现营收20.10亿元,同比大幅下滑34.66%;归母净利润由盈转亏,录得-4272万元。这是公司自2005年以来首次出现年度亏损,打破了近二十年的持续盈利记录。
图片来源:同花顺值得注意的是,公司业绩预告在短短三个月内两度下修:2025年1月首次预计净利润4052.77万元,2月二次下修至1164.21万元,最终年报确认亏损4272.32万元。如此频繁的业绩“变脸”,不仅重创投资者信心,更暴露出公司内部财务预测与管控体系存在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2024年净利润亏损,但公司仍进行了分红,回馈股东。2025年6月18日,通化东宝发布了2024年年度权益分派实施公告,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2.50元(含税),合计派发现金红利4.86亿元。
通化东宝对《理财周刊-财事汇》表示:“今年以来,公司胰岛素类似物及利拉鲁肽的医院准入数量持续增长,入院销售态势良好,今年一季度公司营收同比已恢复双位数增长。”
进入2025年一季度,通化东宝营收虽回升至6.52亿元,但净利润仍大幅下滑49.2%至1.09亿元。此外,营业总支出同比猛增50.37%,远超收入增速,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这种“增收不增利”的现象,反映出公司在成本控制和运营效率方面面临严峻挑战。
在净利润“断崖式”崩塌的背后,通化东宝的亏损原因值得深入剖析。显然,集采政策带来的连锁反应首当其冲,成为影响公司经营状况的关键因素。2024年,新一轮胰岛素国家集采在全国陆续落地实施,公司各产品中标价格出现不同程度下降,直接导致销售收入大幅下滑。财报显示,2024年公司毛利率由2023年的82.68%大幅下滑至不足60%。
尽管在接续集采中,通化东宝全线产品以A类中选,甘精胰岛素和门冬胰岛素系列更以A1类中选,额外获得全国集采二次分配量的30%以上,总签约量约4500万支,但“以价换量”的策略效果尚未充分显现。
值得注意的是,集采影响具有长期性。本轮胰岛素集采周期将执行至2027年底,意味着未来三年内公司胰岛素产品面临固定的低价压力。
虽然2025年一季度数据显示,公司胰岛素类似物销量同比增长123%,其中门冬系列胰岛素销量增长超260%,胰岛素类似物收入占比已接近40%,但这一增长是以大幅降价为代价的。
另一方面,商业客户因价格下行预期主动“去库存”,进一步抑制发货量。这种“价格下降-客户去库存-收入下滑”的负向循环,使得公司传统胰岛素业务的盈利模式遭受重创。
此外,一系列非经常性损益事项也让公司雪上加霜。与法国SA ADOCIA公司合作的BC Combo(可溶性甘精赖脯双胰岛素)研发项目终止,计提减值损失及商业化权利预付款损失合计近2.7亿元;与甘李药业的商标侵权诉讼败诉,被判赔偿6131万元。这些因素叠加,使得通化东宝2024年的经营现金流净额仅为1.03亿元,同比锐减85.3%,现金流承压明显。
除了集采冲击与现金流困境,通化东宝在创新赛道的“失速”危机正逐步显现。
研发受阻,创新进程陷僵局
接连的研发挫折与滞后的创新步伐,成为制约通化东宝突围的关键枷锁。
关于新品研发,通化东宝对《理财周刊-财事汇》表示:“公司2024年胰岛素类似物营收占总收入的比例已超30%,2025年一季度这一比例进一步提升至近40%。2025年公司在新一轮集采的助力下,将继续大力发展胰岛素类似物销售,全力提升市场份额,同时加速利拉鲁肽等新产品的放量销售,为未来业绩增长贡献增量。”
但是从研发投入来看,通化东宝近年来虽持续投入资金,但仍面临一些问题。2023年公司研发总投入达4.2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13.67%。2024年,通化东宝持续加码研发,研发总投入4.50亿元,同比增长7.15%,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达22.42%。
虽然研发投入在增长,但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投入产出比并不理想,且前期研发策略的弊端逐渐暴露,这种重维持、轻突破的研发策略,在行业加速变革的浪潮中逐渐显露弊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可溶性甘精赖脯双胰岛素项目的黯然终止。
2024年研发投入,图片来源:通化东宝公告2024年通化东宝毅然终止了可溶性甘精赖脯双胰岛素项目(THDB0207)。该项目是公司于2018年引进的管线,随着项目推进,发现额外开展临床会延期上市,还需5000万元-7000万元的II期和III期临床试验开发支出预算,且上市后面临德谷门冬双胰岛素及其5个生物类似药的激烈市场竞争,还有集采降价风险等。基于此,公司对该项目研发资本化金额6455.82万元全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同时对2018年已经支付给法国SA ADOCIA公司与该项目相关的预付商业化权利款金额2.54亿元确认为损失,导致公司年度非经常性损益减少2.16亿元。这一决策虽被视为“壮士断腕”,但凸显了公司在研发项目评估和决策上的失误,也使公司在创新药研发进程中错失先机。
尽管公司强调研发管线丰富,包括三款一类创新药:SGLT1/SGLT2/DPP4三靶点抑制剂、GIP/GLP双靶点激动剂和口服GLP-1受体激动剂,以及四代胰岛素等,但实际进展缓慢,以热门的GLP-1受体激动剂领域为例,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2023年全球销售额突破千亿元,中国区增速高达137%;华东医药、仁会生物等企业的相关产品也已获批上市。
反观通化东宝,其利拉鲁肽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其GLP-1/GIP双靶点受体激动剂(注射用THDBH120)在2024年中报中显示仍处于I期临床试验阶段,临床效果尚待验证。司美格鲁肽注射液中国专利最早将于2026年到期,届时国内生物类似药均可获批上市销售,目前已有8家企业申请司美格鲁肽生物类似药临床,通化东宝在这场专利到期后的市场竞争筹备中,并不占据优势地位。
在研发创新遭遇瓶颈、盈利模式亟待重塑的同时,通化东宝还深陷白热化的市场竞争“泥潭”。
市场竞争激烈,份额受挤压
在国内胰岛素市场,通化东宝面临着来自国内外企业的双重竞争压力。
国内方面,通化东宝与甘李药业被称为胰岛素“双雄”,但在市场策略和业绩表现上已出现分化。在2024年胰岛素续标集采中,甘李药业选择提价策略,2024年胰岛素专项接续集采中,甘李药业采取提价策略,旗下6款产品全部中选,4款产品保持A类中选。其核心产品甘精胰岛素注射液报价提升至65.3元/支,相较2021年集采时48.71元/支的拟中选价格,每支提价超16元。除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小幅涨价4.18%外,其余5款参与集采的产品涨价幅度在20%-50%。
凭借这一策略,甘李药业不仅在市场份额上得以稳固,利润空间也得到显著拓展。2024年,甘李药业实现营业收入30.45亿元,同比增长16.7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到6.15亿元,同比增长80.75%。其在市场中的份额逐步扩大,给通化东宝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压力。
图片来源:甘李药业财报反观通化东宝,在此次集采中采取降价策略。以门冬胰岛素注射液为例,从42.33元/支降至23.98元/支,降幅达43.35%,公司拟中选产品平均降幅达2.07%。尽管获得了约1000万支分配量,总签约量达4500万支,较首次集采增长73%,但销售收入受到较大影响。2024年全年实现营收20.10亿元,同比大幅下滑34.7%,归母净利润更是由盈转亏,录得-4272万元,同比下降103.7%。
除了甘李药业,联邦制药等企业也在不断发力,凭借在产品价格、质量、销售渠道等方面各自的优势争夺市场份额,通化东宝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市场份额有被进一步挤压的风险。
在国际竞争层面,通化东宝正陷入“前有巨头堵截、后有追兵紧逼”的严峻局面。诺和诺德、礼来等跨国药企凭借技术研发优势与品牌影响力,长期垄断全球胰岛素高端市场,其新型胰岛素类似物和GLP-1受体激动剂等创新产品,在安全性、疗效及使用便捷性上占据明显优势。而通化东宝试图通过国际化拓展突破困局的重要战略,却因技术代差与市场壁垒遭遇进展缓慢的困境。2024年公司海外收入1.03亿元,同比增长近80%;2025年一季度海外收入0.58亿元,增速虽快但基数仍然偏低。
与此同时,在欧美等发达市场,国际巨头已建立起完善的销售渠道与市场教育体系,通化东宝的人胰岛素产品即便通过严苛审批,也面临定价权受限的困境——欧洲市场对胰岛素类似物的接受度更高,其产品难以获得理想溢价。
以欧洲胰岛素市场为例,丹麦诺和诺德的德谷胰岛素(Tresiba)凭借一周一次注射的长效优势,以及其配套智能胰岛素笔InnoLet的便捷性,在欧洲市场定价高达每支约80-100欧元。相比之下,通化东宝主要产品为人胰岛素,在欧洲市场单支定价通常在20-30欧元左右,仅为德谷胰岛素的1/4至1/3。即便通化东宝通过成本控制将生产价格压至极限,受限于产品技术迭代周期和患者用药习惯,其产品在欧洲市场只能以“基础治疗替代品”的定位进入,难以摆脱低价竞争困境,导致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
从胰岛素行业的领军者到深陷亏损泥沼,集采政策的持续施压、研发创新的失速、市场竞争的白热化,如同三重枷锁束缚其前行。
未来,通化东宝若想打破困局,不仅需要优化成本控制、加快创新药研发进程,以技术迭代重塑产品竞争力,还需重新审视市场定位,在国际市场开拓与国内份额保卫战中寻找平衡点。(《理财周刊-财事汇》出品)
免责声明:文章表述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