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海关总署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我国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10.25万亿元,增长7%,占比超过一半,达57.1%;其中,出口6.97万亿元,增长8%,占出口总值的65.4%。民企不仅是外贸的主力军,在高技术产品贸易方面更占据主体地位。前5个月,我国工业机器人出口货值同比增长了55.4%,主要制造方为民营企业。
在外贸领域,中国的民营企业正从早年间的“代工贴牌”、出口“便宜货”,向“技术出海”和“硬科技”出口转变,成为高技术产品进出口的最大主体。
出口产品技术附加值持续增长
山东临工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推出的多个高端新产品受到海外市场欢迎。眼下,生产车间正在加紧生产海外订单,挖掘机排产已经到7月中旬。“我们的产品远销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前5月,公司进出口总值达15.7亿元,同比增长15%。”山东临工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国际营销副总经理张帅介绍。
九号公司在江苏常州工厂设有全球研发生产基地,平均30秒下线1台电动滑板车,每分钟便有8台公司产品销往全球,全球累计出货量超过1400万台。“电动滑板车等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从‘玩具’到‘工具’的转变,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纳恩博(常州)科技有限公司制造工厂负责人李明九说,“今年前5月,我们公司货物出口额同比增长77.06%。”据南京海关统计,今年前5月,江苏出口电动摩托车及脚踏车32亿元,同比增长21.6%。
小到两轮电动车、电动滑板车,大到海工装备、风电设备,民营企业出口产品逐渐摆脱简单加工、以低价获客的模式,高新技术产品成为出海新热点。
一季度,民营企业进出口高技术产品创历史同期新高,规模接近1万亿元,保持最大进出口主体地位。其中,出口工业机器人增长67.4%,高端机床增长16.4%。
“近两年,许多民营企业抢抓全球绿色化、低碳化转型大势,在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光伏发电设备、风力发电设备等绿色产业领域持续进行技术研发,在全球市场的份额越来越大。”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李勇坚说。同时,数智技术相关领域的企业出海也取得亮眼成绩。特别是在大数据、AI和云计算等相关的新型基础设施领域,华为云、腾讯等企业已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抢先布局。
民营企业连续6年稳居中国第一大外贸经营主体,并占据了高技术产品进出口主力地位,意味着什么?
“这标志着中国外贸结构正从规模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北京工商大学新商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周清杰对记者分析,这一转变的核心支撑在于三个方面:一是研发投入转化效率持续提升,民企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逐年提高,推动出口产品技术附加值显著增长;二是专利与标准输出能力增强,在光伏、机器人等领域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技术专利池,民企在部分领域实现从技术追随到标准制定的跨越;三是中间品贸易结构升级,高精度元器件、核心模组等关键中间品出口占比扩大,凸显民企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技术话语权提升。
“这些变化共同印证了中国民企,特别是制造业民企从‘量的扩张’向‘质的突破’的历史性转型。”周清杰说。
以创新打造出海的坚实底座
在全球范围内,产业竞争正在演化为技术竞争,产品迭代速度不断加快,一个品牌要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必须有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作为强有力支撑。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在加快出海步伐的同时,更重视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力争实现技术领先。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4研发投入前1000家民营企业创新状况报告》显示,2023年研发投入前1000家民营企业研发费用总额1.39万亿元,平均强度3.58%,民营企业贡献了企业50%以上的研发投入和研发人员、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
在江苏苏州绿的谐波传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动化生产车间,自动导向车来回穿梭运送物料,机械臂将一颗颗齿轮轻轻抓起,交由数控机床加工,“AI大脑”只需3秒,就完成一个零部件的全面检测。
“这几年,公司产品海外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有着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能力。”该公司副总经理李谦介绍,“过去,作为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谐波减速器技术一直被国外垄断。我们技术攻关多年,靠着不断创新突破,终于完成逆袭,海外订单纷至沓来。”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我国工业机器人累计产量为22.1万套,同比增长34.1%。而这些出海的工业机器人制造方,大多为民营企业。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崔军对记者分析,近年来,支撑民企创新突破制度基础不断夯实,一定程度上激励了民企自主创新、开拓海外市场的积极性。例如,在知识产权领域,跨境维权协作机制和专利审查高速通道的建立,显著降低了企业核心技术海外保护成本;创新风险分担方面,政策性金融机构设立专项融资工具,通过中长期贷款贴息、研发保险补贴等方式分散前期投入风险,同时税收优惠政策实现研发加计扣除与出口退税联动,形成“创新—出口—再创新”的良性循环。“更重要的是,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持续缩减和要素市场化改革深化,为民企在基础材料、高端装备等关键领域开展技术攻坚提供了制度保障。”崔军说。
多家高新技术民营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投入技术创新,以创新撬动海外市场,在赢得更多客户的同时,获取更多利润。
北京科方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研究负责人张新原表示,公司将结合政策聚焦技术创新,加大在核心零部件研发上的投入,全力攻克如高端谐波减速器、高精度传感器等技术;积极开拓细分市场,挖掘船舶制造、钢结构等非标属性突出领域的潜力;强化产业链协同,与上下游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构建稳定供应链。
“我们将关注新能源汽车、锂电设备商等国内头部客户的出海机会,推动全球业务布局,期望海外市场成为公司业务的重要增长点。”南京埃斯顿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在海外建仓、建厂
不断完善的政策,让民企出海之路更顺畅。
在达谊恒精密机械(常熟)有限公司的智能化车间,一台台无尘搬运机器人陆续下线发往海外。为满足工业机器人制造企业“快投产、速发货”的实际需求,江苏常熟海关针对企业业务特点,“一对一”进行政策辅导和业务剖析,指导企业实施联网监管电子账册管理。“联网监管模式能精准匹配企业产线物料动态变化,提高加工贸易运行效率的同时,有效降低企业管理成本。”该公司管理部部长刘艳萍说。
“依托海关‘关长送政策上门’、企业问题清零机制,我们解决了出口环节遇到的难题堵点,2025年1—5月我们出口工业机器货值2400多万元,同比增长近一倍。”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的中达电子(江苏)有限公司关务负责人孙海霞介绍。
深圳市洲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洲明科技”)是LED显示屏制造业单项冠军,拥有多个海外分公司。作为高新技术企业,洲明科技经常需要进口精密设备。针对真空包装等高新技术货物要在无尘恒温恒湿环境开拆的需求,深圳海关优化跨关区“口岸—属地”协同监管模式,将属地查验推进至设备运行检验阶段,一次性合并完成口岸查验指令与属地查验指令,压缩设备投产时长50%。
“经认证的经营者”(AEO)被视为国际贸易“绿色通行证”。“我们为洲明科技这样的AEO企业建立了‘靶向’服务帮扶联络机制,配备‘企业协调员’对接企业通关管理团队,量身定制多元化通关方案,指导企业采取‘汇总征税’‘两步申报’等便利化通关模式,及时响应企业诉求,对加急出口货物实施预约查验。”深圳海关所属同乐海关查验二科科长蔡江介绍。
民企高技术出口的崛起,正在改变传统国际分工格局。
周清杰说,一方面,通过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等方式,中国民企逐步掌握部分领域的技术定义权,推动全球创新链从单极主导向多极协同演进;另一方面,“技术+产能”协同出海模式(如新能源领域)带动东道国产业链升级,增强了区域供应链韧性。
民营企业要打造全球化品牌,需要建立全球化的运营体系。近年来,不少民企出海从“贸易型”转向“本地化运营型”,在海外建厂、建仓。
在全球第六大汽车市场巴西,今年上半年多个中国民营车企官宣重磅计划:长城汽车高层与巴西总统卢拉试驾并确认当地工厂投产;吉利与雷诺合作,在巴西合作生产、销售新车;比亚迪以11亿美元收购福特在当地的旧厂,计划年产30万辆电动汽车……这一系列动作,折射出中国民企的国际市场上的实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