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
七八十岁
正是闯的年纪
青岛的刘玉美奶奶
今年都77岁了
还在开咖啡店
而且
不是只当老板
坐那啥也不干
门口揽客的是她
服务员是她
做咖啡的是她
忙起来的时候
外卖员还是她
刘奶奶的咖啡店
开在青岛信号山附近
从龙山路旁的台阶
走上楼
看到一个矮趴趴的门头
就到了
每到淡季时
刘玉美常在门口揽客
“姑娘,进来尝尝吧
俺这儿的咖啡好喝”
“小伙子
奶奶做手冲好多年了
快进来凉快凉快”
近日,半岛全媒体记者来到了刘奶奶的咖啡屋。
掐指一算,这家小店已经开了7年,从制作到经营,门店全由刘玉美一人撑起。
而且,在青岛开店之前,刘玉美还在上海卖过咖啡。
2011年
上海陆家嘴
年过六十的刘玉美
勇闯咖啡圈
“儿子从美国回来后,打算定居上海,一段时间后有了创业的打算,那会儿咖啡店不像现在,满大街都是,比较常见的也只有星巴克,儿子打算开咖啡店,于是找到了我,作为他的唯一合伙人。”
这母子俩
以前做过咖啡吗?
额……没有
租下一间民房
买了一台咖啡机
备了点杯子和包装袋
两位咖啡小白
开始了创业路
“那时候,也没有外卖平台,我在民房里做咖啡,自己一点点摸索学习,怎么打奶泡,怎么萃取拿铁,儿子在陆家嘴2号线地铁站发宣传单页,有订单他就回民房取咖啡,我制作,他送单,两个人打配合,从手忙脚乱到驾轻就熟。”
说实话
当时让一位60多岁的老人
去学着做咖啡
是很困难的事
过去60多年
不用说做咖啡了
刘玉美都没喝过咖啡
“儿子也没学过咖啡,我们对拿铁只有个大致的概念,加上当时的咖啡圈不像现在这么讲究,只能靠自己去判断好不好喝。
打奶泡,算是最难的一项,因为奶泡打发的质量,决定了拿铁拉花的成败。
开始的两三天,浪费了很多牛奶,最后终于成功了,奶泡成功后,我开始练习拉花,怎么压花、波纹、挑花,怎么入奶、截留、收花.....”
慢慢的
刘玉美做的咖啡
有了不少回头客
老人觉得
火候已到,可以开店了
2013年
在陆家嘴金融大厦
刘玉美有了第一家
属于自己的咖啡屋
除了拿铁
还有摩卡、特调
热巧克力、手冲咖啡
这家店
开在写字楼的一层
客人都是都市白领
加班熬夜
早起开会
或者等电梯前
习惯来刘玉美这里
点上一杯咖啡醒脑
工作日的写字楼最为繁忙,最多时刘玉美一天能够卖出100多杯咖啡。
哪位顾客偏爱焦糖风味,哪位顾客偏好耶加果香风味,在她的工作簿中记录得清清楚楚。
因为店里只有一人工作,最忙时,刘玉美还做起外卖员,在写字楼挨家挨户配送咖啡。
“最忙的时候,一天有几千块营收。”
那间咖啡屋一开就是5年,刘玉美成为了陆家嘴小有名气的咖啡师。
2017年,因家庭原因,刘玉美选择回青岛。
“儿子决定回家乡,所以我们只能放弃上海打拼下来的点滴,我们走后,写字楼进驻了新的咖啡店,不止一家,这也算是我们留下的‘咖啡效应’吧。”
2018年,为了继续自己的咖啡事业,刘玉美决定在青岛信号山附近选址重新开店。
仅30平方米的小店,再次成为了刘玉美的“精神收容所”,由她一人经营,不忙时刘玉美学习烘焙咖啡豆,制作挂耳咖啡包。
“旅游城市的淡旺季还是比较明显的,旺季时每天都是连轴转,从上午10点到下午6点,难免腰酸背痛,淡季不忙时每天折挂耳包,一天可以折1000多包,找渠道外销。”
记者采访时,恰逢两名来青岛旅行的上海游客,她们伏在吧台上,记录一杯手冲咖啡的诞生。
“你看,冲煮咖啡不能乱冲,先要闷蒸,间隔几秒直流,再顺时针水流,水流要稳,要缓,水温、水质、研磨度、粉量、水量按照不同的豆种,有着不同的配比要求,每一步都有讲究,冲咖啡时你就可以闻到它的香气.....”
咖啡馆的墙上
贴满了顾客的照片
这几百张照片
就是几百个故事
“刚开店时,大部分顾客是从上海来的,有老顾客隔了好多年都记得回来光顾,后来世界各地的顾客来得多了,店里也就我自己,喜欢跟他们聊聊天,大家可能觉得我一个老太太还挺健谈,都喜欢跟我拍照留个纪念,拍了我就洗出来贴上,7年过去了,这面墙上的照片越来越丰富。”
你是不是以为
刘奶奶的生活
除了咖啡没别的了?
错
她特别会享受人生
刘玉美分享,每年淡季她也会选择暂时闭店,和家人自驾去全国各地旅行,同时也会走进不同的咖啡屋,品尝不同风味的咖啡。
“云南、成都这些热门旅游地区去了,也品鉴过泰国和韩国的精品咖啡,遇到好风味的咖啡我会跟对方交流,活到老学到老,分享咖啡美学,是人到老年最大的乐趣!”
“比起
咖啡屋主理人的称呼
我更喜欢大家
喊我青岛刘奶奶
这间咖啡屋
有我的热爱
快八十岁了
能冲煮好喝的咖啡
有欣赏我的人
那就证明
我还有自己的价值”
--------------------
●半岛都市报微信(bandaobao),素材自: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