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法制日报
在喜马拉雅山脉东麓的褶皱深处,中国境内最大的夏尔巴人聚集地陈塘镇,静卧于云雾之间。这里曾因群山阻隔被称为“陆路孤岛”,交通闭塞且信息滞后。2007年,西藏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日喀则边境管理支队陈塘边境派出所正式成立。从此,一场从法治启蒙到法治实践、从法律普及到法治信仰的深刻变革,在这片高原村落悄然展开。
陈塘边境派出所民警入户进行反诈宣传,贴心守护居民“钱袋子”。
“刚开始普法时,村民对法律知识知之甚少。”陈塘边境派出所第二任教导员李清源回忆道。2007年第一次入户走访时,村民对民警的戒备和疏离,至今仍令他记忆犹新。
如何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成为了陈塘边境派出所的首要任务。每周五傍晚,村委会大院的灯光总会准时亮起。民警与驻村工作队开设“普法夜校”,用藏汉双语讲解民法典、边境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并结合真实案例剖析违法行为带来的后果。
2021年,村民次仁因牛羊患病准备变卖牲畜筹措“治疗费”。派出所副所长郑海旭在夜校课后专门找到他:“牛羊生病要找兽医,擅自变卖可能违反动物防疫法。”在派出所帮助下,次仁联系专业兽医进行医治,不仅保住了牲畜,还学到了科学养殖技术。如今,次仁已成为村里的“法律明白人”。
针对青少年群体,陈塘边境派出所联合学校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孤儿顿珠在民警照料下,从一个“问题少年”成长为职校学生。16岁的他如今是派出所的“编外志愿者”,常为村民讲解法律知识。“教育一个孩子,就能影响一个家庭。”民警陈国云说。
“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陈塘边境派出所民警走进辖区校园,同学生们一起做游戏、话安全。
为提升法律服务水平,陈塘边境派出所创新建立“红白事法律顾问”制度,在婚丧嫁娶等活动中提供法律咨询。这一制度推行之初,曾有村民不解:“自家的事还要报备?”民警们没有简单说教,而是通过具体案例展示法律服务的价值。
“法律不仅是约束,更是保障。”2019年,村民旺九的女儿突发高烧,正当全家人绞尽脑汁束手无措时,派出所民警立即联合镇卫生院上门,协助将孩子送往日喀则市医院救治,后因病情较重后转至成都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小孩恢复了健康。在民警全程法律协助下,孩子得到及时救治,重返校园。
辅警尼琼的经历更具说服力。当其父亲患病时,他们在派出所帮助下前往四川华西医院就医。“是法律保障了我们获得医疗服务的权利。”尼琼回忆道。如今,全镇已形成“遇事找法”的新风尚,民警年均提供法律咨询200余次,调解纠纷30余起。
陈国云告诉《法治日报》记者,“法律程序下的救援最有效。”2024年9月,定结县陈塘镇藏嘎村发生民房火灾,12户67名群众房屋被烧毁。陈塘派出所民警在接到报警后,仅用不到10分钟便抵达现场。他们兵分三路:一组疏散群众,一组扑灭火势,一组抢救物资,最终避免剩余30多户群众的房屋被大火烧毁,确保了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陈塘边境派出所民警采取徒步巡逻的方式,对重要山口、河道等部位进行全方位的巡查,确保边境一线的安全稳定。
陈塘镇的变迁,是一部警民共建法治社会、共促民族团结的奋斗史。2007年派出所成立时,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不通公路、无网络信号,民警下村需徒步翻越1600级台阶。如今,柏油路通到村口,民宿客栈鳞次栉比,2024年村民人均收入突破2万元。
“以前村民遇到纠纷习惯私了,经常会发生纠纷难以化解,甚至转化为邻里矛盾的情况。现在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问题。”对此,村支书达娃顿珠深有感触。此外,派出所还推动“法律进校园”专项行动,设立“爱心助学基金”,2024年,陈塘镇中考升学率在全县排名第一。
在法治建设进程中,派出所始终是坚强后盾。2020年建成全镇首个“法律服务站”,定期开展送法上门活动。辅警拉巴工作12年间,见证了从“骑马送法”到“网络普法”的跨越:“现在村民手机里都存着民警的法律服务热线。”
陈塘边境派出所民警与群众同跳一支舞,共庆日喀则市第九个“民族团结进步日”。
18年来,这支队伍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示范单位”“国家移民管理局集体二等功”等荣誉。他们用脚步丈量民情,以法治护航发展。从“法律盲区”到“法治示范”,这场深刻变革印证着:唯有将法治精神融入血脉,用专业服务温暖民心,才能在雪域高原绽放出最绚丽的文明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