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经济日报
发展新兴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新的产业结构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东北振兴的重要任务,也是老工业基地改造的终极目标。近年来,东北营商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各种有利于振兴的因素加速集聚。产业结构转型逐渐拉开序幕,老工业基地“老、旧、沉”的形象发生变化。
发展新兴产业有两条路径,其一是依托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进行扩展,这是东北目前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路径。其二是超越当地产业基础,发展完全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机床与重型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业以及新型交通装备、新型储能装备、碳纤维产业等产业,与东北地区传统制造业相结合,依靠技术与人员等优势,在规模上已成为东北新兴产业的主体。
发展完全新兴产业相对困难,但在半导体、通信技术、新材料、航空航天等领域,东北地区开始重点布局,通过对接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发展。目前,辽宁省已成为国内半导体装备的重要供应基地之一,拥有相对完整的半导体装备产业链以及多家以半导体装备为主业的上市公司,涌现出一批特色龙头企业。其中,沈阳芯源微公司多年深耕半导体设备领域,是国内唯一能提供量产型前道涂胶显影设备的厂商;富创精密是国内半导体设备精密零部件的领军企业,也是全球为数不多能量产应用于7纳米工艺制程半导体设备的精密零部件制造商。2024年沈阳半导体装备产业总产值超100亿元,虽然产业规模不是很大,但对辽宁省以及东北地区都有重要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东北地区拥有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在研发能力上具有一定优势,因地制宜进行产业转化创新,是一条走得通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
经过努力,东北地区新兴产业规模逐渐扩大。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东北有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企业1201家、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2973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11.8万家。东北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量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的比例为17.35%,接近全国中游水平,较过去有较大进步。
用新技术新要素改造传统产业,是东北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也是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十四五”期间制定的产业发展规划中,东北三省都强调将农业和传统工业的高端化、绿色化、数字化改造放在重要位置,传统产业改造力度不断加大。黑龙江省制定制造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行动计划,目标是用3年时间实现规上制造业企业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全覆盖,并组建全省工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同时,还遴选51家优秀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强有力支持。在数字化改造领域,“十四五”时期以来,辽宁省建立近90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222个数字化车间和115个智能工厂,重点企业鞍钢完成55条生产线智能升级,关键工序数控应用率超80%。吉林省培育省级未来工厂4个、智能工厂27个、数字化车间50个。黑龙江省培育省级智能工厂14个、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示范标杆100个、工业互联网新模式示范应用67个。
虽然东北产业结构转型取得一定成效,但是距离新产业形成经济规模并对传统产业产生较大规模替代的目标仍有差距。未来,要把握好“新”与“大”的关系,将新产业发展与东北经济规模的提升紧密结合,抓住海洋经济等产业规模大的领域,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重视传统产业改造,尤其是传统优势产业延伸与提升,因地制宜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上下功夫,重塑传统产业竞争新优势。将结构转变与体制机制改革相结合,在达成新产业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培养更多经营主体和民营企业,探索出政府与市场结合促进产业变革的合适方法,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坚实的制度基础。
(作者系东北大学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