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生菊
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甘肃是我国重要的综合能源基地和陆上能源输送大通道,我们要因地制宜,立足自然资源优势,积极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中更好发挥保障作用。
打造国家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依托河西走廊风光资源优势,以及陇东南风能、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禀赋,构建“多能互补+储能协同”的综合开发利用模式。建设河西新能源开发利用基地,重点发展风电、光伏和光热发电等,推动酒泉千万千瓦级风光电基地向特大型风光电基地迈进。河西地区通过“风光储一体化”实现资源高效利用,陇东南地区探索“风光火储”协同发展模式。要突破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瓶颈,引入数字化调度系统实现跨区域电力平衡。
打造新能源消费转型引领区。加快特高压能源外送大通道建设,实施好“陇电入鲁”“陇电入浙”“陇电入川”等重点工程,不断提升绿电外送能力。支持重点产业、重点领域优化能源结构,推进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推广工业“绿电直供+碳足迹认证”模式,引导高载能产业参与电力现货市场,通过分时电价机制实现负荷转移。探索“光伏建筑一体化”与虚拟电厂协同,利用用户侧储能系统平抑电网波动。推动农村能源低碳转型、分布式光伏整县推进、农村电网承载力提升等。
打造能源产业融合集聚区。建立新能源技术创新中心,围绕新一代储能技术、能源系统数智化技术、新型电力系统及支撑技术等,强化科技攻关和产业化应用,增强产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要培育集研发设计、智能制造、新型储能、外送消纳和运营服务等于一体的新能源产业链。河西走廊以新能源装备制造为基础,延伸发展硅料、叶片材料、智能运维、检测认证等全产业链。金昌依托镍钴资源优势,发展绿氢制备与燃料电池产业。兰州、白银重点发展新能源轻型核心技术产业。
打造能源领域深化改革先行区。加强能源各领域改革协同,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效联动,优化自然垄断环节定价,突出公共品属性,同时统筹推进竞争环节各能源品种市场体系建设和市场化价格改革,理顺价格传导、互补互济、跨区调运等方面制度障碍。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优化电价形成机制,完善电力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交易的有机衔接机制,健全绿电绿证交易机制。借助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平台,形成有利于多种能源协同互济的新型能源监管方式和协同监管机制。
打造能源多边合作试验区。要进一步强化外向型经济布局,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能源合作,依托国际陆港、空港、铁路口岸等开放平台,加大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向西出口力度。以中亚国家发展可再生能源为契机,依托我省新能源和新能源装备制造先发优势,鼓励企业走出去,推动绿色能源项目落地,加强清洁能源技术合作,参与全球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推动能源发展的区域协同,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发挥资源互补优势,推进区域多能互补,加强西北五省电网互联互通,优化能源输送通道,有效实现跨区域电力互济。
作者为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