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南湖晚报
N通 讯 员 王家祺
晚报记者 陈 强
本报讯 最近,持续闷热多雨的天气为野生菌类营造了绝佳生长环境,山林间各色蘑菇蓬勃生长,成了看似诱人的“自然馈赠”,岂不知却暗藏致命危机。这不,海宁有一家三口误食从山林采摘的野生蘑菇后,竟然全部中毒。医生提醒大家,务必警惕野生菌类风险,切勿随意采食。
现年26岁的阿山(化名)和25岁的阿花(化名)从云南老家来海宁务工,租住在马桥街道。近日的一天早上,他们趁着难得的休息日,带6岁的儿子前往海宁尖山游玩。漫步鸟语花香的山林间,他们被生机勃勃的野生蘑菇所吸引,本着“高温煮熟就能去毒”的念头,他们采了一些野生蘑菇带回家中烹饪。
初食这些野生蘑菇时,他们觉得格外鲜美,但这餐看似寻常的“野味佳肴”下肚不久,便开始成为威胁他们全家生命的“毒药”——当天夜里,一家三口不约而同出现了剧烈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且随着时间推移,病情非但不见好转还在不断加重。
第二天清晨6点30分左右,阿山全家急匆匆来到海宁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经详细问诊,医生确认三人因食用自采野生蘑菇中毒。医院迅速启动救治程序,采取输液、护肝、护胃等紧急措施。经浙江省疾控中心专家鉴定,此次导致阿山全家中毒的蘑菇为灰花纹鹅膏菌和裂皮鹅膏菌,这是两种含有致命肝毒素的剧毒菌种,一旦误食,毒素将快速侵蚀肝脏、肾脏及神经系统,严重时可危及生命。目前,阿山一家三口已被紧急转送至杭州的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毒蘑菇中毒危害极大,毒素可严重损伤肝脏、肾脏甚至神经系统。尤其要警惕部分剧毒蘑菇中毒后的‘假愈期’,初期症状缓解后可能在48小时以后突发更严重的肝肾衰竭,病情极其凶险。”海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公共卫生科科长提醒,此次中毒事件,暴露出随意采食野生菌类的巨大安全隐患,户外生态环境中菌类复杂多样,像鹅膏菌、亚稀褶红菇等剧毒品种普遍存在,且许多毒蘑菇外形与可食用蘑菇极像,仅凭肉眼观察或“颜色是否鲜艳”“是否生虫”等民间土方法根本无法准确辨别,盲目采食无异于拿生命冒险。
近年来,因误食野生菌类导致的中毒事件屡见不鲜,仅在我省就曾有多人因误食毒蘑菇中毒死亡,此次的案例再次敲响警钟。专家呼吁,市民外出遇到野生蘑菇,切勿抱有侥幸心理,应坚决做到“不随意采摘、不路边购买、不盲目食用、不轻信偏方”,若对菌类安全性存疑,可联系当地林业、农业部门或专业机构进行鉴定。
医生同时提醒,一旦误食野生蘑菇,无论是否出现症状,都必须立刻采取以下急救措施:第一时间催吐,可用手指刺激咽喉进行催吐,减少毒素吸收;务必携带剩余蘑菇样本,尽快前往就近医院就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为诊断治疗提供关键依据。切勿抱有侥幸心理,中毒抢救分秒必争,延误治疗可能危及生命,守护自身安全,要从远离未知野生菌类和野味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