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旅游报
□ 本报记者 张 宇 首席记者 王 洋
盛夏蝉鸣起,骊歌声渐响。一年一度的毕业季如期而至,众多学子陆续告别校园,步入职业生涯。官方数据显示,2025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那么,今年旅游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如何?主要流向了文旅行业哪些岗位?院校和企业怎样更好对接?中国旅游报社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就业难易程度有差别
6月下旬,来自河北省唐山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饶丹与实习单位——天津欢乐谷签约,即将正式踏入职场。她的同学贺刘则通过了家乡选调生的考试,也将奔赴新征程。饶丹告诉记者,今年,她所在班级就业情况不错,不少人选择主动留在旅游行业。
为了进一步掌握今年旅游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记者有针对性地向部分旅游高职院校和拥有旅游相关专业的本科院校投放了千余份调查问卷,并对收回的样本进行了分析。数据显示,有52.87%的受访者目前处于“已签订就业协议”状态,18.36%为“正在找工作”状态。此外,“灵活就业”和“升学”两个选项占比均不到10%。这一调查结果与记者从多家院校了解到的情况基本相符。其中,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又稍有不同。
“我们学校2025届旅游相关专业毕业生共计1300余名。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较往年同期相比稳步提升,态势良好。”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程小康告诉记者,2024年12月至今,学校已经举办了多场招聘会。“我们今年4月举办的全国文旅艺术行业人才线下招聘会吸引了180余家企业参与,其中文旅企业占比超95%,提供了2500余个岗位。从招聘会情况来看,文旅企业参会积极性较往年显著提升,招聘意愿强烈,行业人才需求明显回暖。”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非常乐观。“今年我们旅游相关专业约有2000名毕业生。通过实习转就业、校企合作单位招聘、就业双选会等途径,就业率达90%以上。”该学院文旅学院招生就业办主任李涛介绍,“从就业方向来看,选择留在文旅行业的毕业生数量较多,占比可达80%以上。毕业生主要流向了旅行社、研学机构、会展公司、景区景点、文化传媒公司、高星级酒店、社会餐饮等细分领域。”
今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相关专业本硕毕业生有300多人,其就业方向与高职院校稍有不同。“我们的毕业生中有大概20%的学生选择了继续深造,就业人群中,考公考编的比例最高。其余就业方向依然以文旅行业为主,但学生反馈整体就业竞争压力比较大。”该学院旅游科学学院院长吕宁说,学校举办了多场文旅专场招聘会,到场的企业中,大型酒店集团较多,其次是综合类的文旅企业。这些企业提供的岗位多为营销、培训、管培生等综合类岗位。
对于今年本科院校的学生就业情况的变化,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旅游产业运营与管理教研室主任曹丹表达了与吕宁相似的观点。“今年旅游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确实面临一定压力,这不仅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也和旅游市场结构调整有关。”曹丹进一步分析,“一方面,旅游业总体复苏尚未完全稳固,部分传统岗位需求减少;另一方面,高质量岗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也在提升。”
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毕业生在就业难易程度上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差异,有专家分析了背后的原因。“本科院校毕业生对职位期望值较高,更倾向于选择国企和事业单位,首选管理类、综合性岗位,但此类单位招聘职位有限,且更需要与其他专业学生竞争。而高职院校学生对一线岗位认可度较高,相对来说就业机会也就更多。”
无锡拈花湾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今年的招聘就分层明显。该公司人力资源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企业今年招聘分为两类,“一类是管理培训生,为管理岗做储备,要求211及以上本科或硕士;第二类是现代学徒培训生,配合一线服务岗位,主要以高职院校学生为主。专业方面,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旅游相关专业占比70%,数字媒体、电子商务等跨领域专业占比约30%,以满足文旅融合与数字化转型需求”。
新兴职业更具吸引力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新兴业态、新兴职业在招聘中对毕业生的吸引力正在日益增强。收回的调查问卷也印证了这一趋势,在“就业单位类型”的回复中,出现了不少新兴业态。
吕宁也观察到,与旅行社和景区等传统旅游企业相比,“学生反而会对一些定制旅行公司、研学机构、会展公司、文创企业和数字文旅开发企业更加感兴趣”。
“学校通过‘访企拓岗’行动拓展了文旅综合体、在线旅游平台、会展活动策划、旅游景区运营、文化传播机构、旅游休闲度假等新兴领域岗位,供毕业生多元化选择。其中,酒店运营管理、旅游产品策划、文旅项目开发、文化创意设计、会展活动执行、研学旅行指导等是学生选择的高频方向。”程小康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
在曹丹看来,随着文旅行业回暖,文旅行业的吸引力对一本院校的学生正在变大。“特别是在‘旅游+科技’‘旅游+新媒体’‘旅游+非遗研学’‘旅游+健康养老’等融合方向,市场正不断涌现新岗位和机会。”曹丹举例道,“文旅内容创作、策划类,比如短视频、公众号运营、数字文博等;文旅IP运营与文创产品设计、智慧旅游相关类,如文旅数据分析、用户体验设计、非遗研学导师、旅行设计师、研学项目运营专员等,这些岗位需要复合型人才,从业者既要懂旅游,也要懂传播、设计、数字工具等,因此对毕业生的挑战和吸引力是并存的。”
对于这种变化,世界旅游联盟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王昆欣认为,随着旅游需求呈现出显著的多样化、个性化特征,也推动着传统旅游企业的行业岗位出现结构的深刻变革。“近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示拟增加42个新工种,其中景区营销推广师、景区安全管理师、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师、智慧景区管理师、旅拍定制师等工种与旅游业态紧密相关,这也反映出旅游发展进程中新业态、新趋势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
毕业生对新兴职业有兴趣,那么相关企业对职位招聘要求高吗?用企业的话来说,他们现在更青睐“能上手、懂专业、有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尤其是在新兴业态方面。
程小康观察到,“在招聘过程中,景区运营、活动执行、创意策划等岗位对毕业生沟通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例如要求有实习经历、熟练掌握行业工具(企业预订系统、相关设计软件等)、持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6人游定制旅行副总裁潘宇表示,当前旅游行业,尤其是定制旅行公司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有较高要求。“除了具备基础的专业知识外,我们更希望候选人具备外向性格、灵活应变能力以及良好的沟通与情商等软性能力。”
无锡拈花湾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招聘要求也非常具代表性。“我们主要围绕文旅行业新要求和市场新特性来招聘候选人,一方面强调专业能力、实操技能要符合岗位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根据文旅行业凸显出的新特性,我们增加了跨界复合型人才招聘,比如怎么将产品和服务与情绪价值、智能化、数字化链接,以持续更新文旅体验内容。”该公司人力资源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应届生招聘,有文旅行业、互联网公司等相关实习经历者优先,参与过校内外项目的应届生更具竞争力,同时需要热爱文旅行业,如热爱传统文化、熟悉新国潮等。此外,还要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和服务意识。”
多方式畅通校企合作
在记者收回的调查问卷中,尽管77.87%学生拥有实习经历,但仍有54.51%的参与者认为学校课程实用性有限。在提到求职中遇到的难题时,“就业竞争激烈”与“实践经验缺乏”成为求职的主要障碍,其次为“对就业市场信息了解不够”及“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足”。
“这暴露出了院校教学存在的一些不足,包括部分理论课程与实践应用脱节、技能培训深度不够、跨学科知识培养薄弱等。”有业者分析。如何推动产教融合,更高效地实现校企合作,打通就业的“最后一公里”成为业内探讨的重点。
“从6人游实际的校招情况来看,符合综合要求的毕业生占比低于预期。”采访中,潘宇对就业市场的分析很具有代表性,“一方面是高校的部分课程设置与行业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脱节,实践类教学内容相对不足;另一方面是学生对就业方向以及岗位核心能力的认知不够清晰,职业规划方面的教育有待加强。”
在李涛看来,业内提到的教学与市场需求脱节问题,是一种静态矛盾与动态矛盾的结合。“缺少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而导致的供需脱节,属于静态矛盾,此类问题已经相对较少;行业迅速发展,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应用使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相对滞后属于动态矛盾,是造成教学与市场需求脱节主要原因。”
矛盾如何破解?人才供需双方已经在探索中,优化培养体系,精准对接需求,校企合作正在走向深入。采访中,记者发现,定向班、微专业、微学院等成为业内尝试的重点方向。
“我们最近接触到的院校很有创新意识,有些学校甚至还开了一些产业学院或者微专业,通过与企业合作,引进好的项目对学生进行认知和实操培训。”途牛人力资源部校招负责人王龙华建议,解决企业目前的用人需求和学校教学契合度的关键是加强校企合作。学校走进企业,了解企业招聘的实际需求,企业也可以多拜访目标院校,就公司的用人需求和思路与学校多做沟通。
据了解,途牛与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合作的旅游主播培训即将开班。“意识到我们在旅游主播这一新职业的培养上尚有不足之后,我们就和途牛进行沟通,就人才培养达成了合作。首批选拔30名学生组建‘途牛文旅网络主播订单班’,双方将共建旅游主播师资和课程。”李涛说,“当前,学院已锚定行业发展前沿开展教学改革,如针对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个性化定制等发展态势,将旅游主播、旅游定制师、小红书旅行博主等新业态的运营模式纳入教材。”
“旅游教育要通过推进深度产教融合,高效联动行业企业,构建校政行企协同机制,更好地促进供需统一。”程小康分享了他们的一些尝试,“多年来,学校积极创新合作模式,与企业合作成立聚焦细分领域的微学院,将行业前沿理念、真实项目和实践资源深度嵌入教学过程;开展‘订单式’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设立‘旅行定制微专业’等精准项目,直接对接企业用人标准,确保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高度同步;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与头部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共同开发课程体系,持续提升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
春秋旅游是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校企合作方之一。“目前,我们与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旅游外语学院合作,共同培养既懂外语又擅长产品策划的复合型人才,合作方式包括共同开发课程,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训、实习实践机会等。”春秋旅游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周慎进一步介绍,“例如在课程开发上,双方紧紧围绕‘行业需求导向+院校特色融合’原则,在课堂上引入企业真实服务案例,并通过学生的实习实践,实现课程内容与行业实践的深度绑定。”
上一篇:举办学前德育成果展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