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六枝特区木岗镇万亩油菜收割。 通讯员 浦仕美 摄盘州市新民镇万亩梯田。 邓永长 摄通讯员 邱源虎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佳琪
六月暑气渐盛,六盘水市六枝特区落别乡板照村的水田里,六枝特区宝义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姚开霞轻轻拉动抛秧机开关,一株株带有基质土的秧苗便以每分钟200株的速度抛向水田,让“巴掌田”迅速披上新绿。
“以前插秧累弯腰,现在背着机器就能干,不仅对秧苗根系伤害小,还能缩短返青期。”姚开霞的话语里透着轻松。今年,合作社首次引进的背负式抛秧机,大幅提升了插播效率,为山区“巴掌田”插上了科技翅膀。
这个合作社500亩秧苗移栽迎来收尾时,六盘水“夏收、夏种、夏管”已迈出坚实步伐。
一边是沉甸甸的收获——34.78万亩油菜、26.52万亩小麦、7.1万亩夏收杂粮杂豆全部颗粒归仓。夏粮“首战告捷”,稳稳筑牢了全年粮食产量约四成的根基。
一边是绿油油的希望——水稻秧苗移栽正紧锣密鼓推进,为秋收埋下伏笔。
良机良法促增收
夏季,六枝特区木岗镇万亩油菜花海褪去金黄外衣,串串饱满的菜籽挂满枝头,联合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收割、脱粒、分离等工序一气呵成,秸秆则在粉碎后化身天然绿肥滋养土地。
“以前这块地5个人一天都很难收完,还是机器快得多。”木岗镇抵岗村村民吴德恒和家人将收割好的油菜籽麻利装袋,不到一小时便完成1.6亩采收。
“经测产,今年木岗镇油菜亩产最高达450斤,总产量较前三年增产10%以上。”木岗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责任人黄光文表示,这得益于“田间课堂”的技术普及与机械化统防统治。作为木岗镇的主导产业,油菜丰收背后是“稻油轮作”模式,以及农旅融合的“一田多收”路径,实现了农业增值与农民增收。
同一时间,水城区比德镇金黄的麦穗在阳光下摇曳。“今年天气好,麦子也长得好,收入肯定差不了。”易福社区种植户张士群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据了解,比德镇通过“玉麦轮作”等模式种植小麦13288亩,实现“一季双收”,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优质良种壮根基
好秧一半稻,苗好三分收。盘州市民主镇下厂村226亩高标准农田里,绿油油的秧苗长势良好。
早在4月,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就携手盘州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农技人员来到下厂村,从播种密度到温控育秧棚搭建,全程手把手指导农户科学育秧。“省农科院带来新品种给我们试种,主要是‘孟两优黑倚’,产量高、口感好。和过去种玉米、小麦相比,亩产增收5000元到7000元。”下厂村党支部书记谢洪猴说,对于一个纯农业村寨来说,村民的生活更有奔头。
这样的奔头,也在水城区花戛乡天门村的梯田间生长。“天门村今年共种植水稻2000亩,其中红米800亩,预计产量160万斤,产值达400万元。”天门村党支部书记杨云获介绍。
“我家每年都种三四亩,能收3000斤左右。”天门村村民王永珍说,随着乡村旅游发展,她家的米成了游客眼中的“香饽饽”,订单不断。
依托高海拔河谷气候优势,天门村生产的水稻米质纯香、口感鲜糯,红米更是受市场青睐。天门村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方式,破解种植、管理、销售难题。2018年,天门村红米成功注册“天门珍珠”商标,2019年获有机产品认证,品牌化让红米真正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金种子”。
政策服务惠农家
粮食生产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政策支持与引导。在六枝特区燎原农机店内,新场乡村民陈开忠仔细挑选着,准备买一台新的耕田机。
“这台国四耕田机,国家补贴890元。”店主刘华频热情介绍。补贴减轻了农户负担,也激发了他们更新换代、添置“铁牛”的热情。“上个月卖了30台耕田机!”翻看账本,刘华频真切感受到政策的温度。
为确保政策红利直达农户,六枝特区农业农村局向该区20家农机销售企业推广普及“农机购置补贴APP”及“报废补贴APP”,让农户通过手机便能轻松完成申领。同时,安排技术人员深入一线,指导新机具使用维护。
政策引领下,农技服务同步发力。截至6月上旬,六盘水市开展集中农机技术培训30余次共计500人次,出动农机维修人员545余人(次),检修农机7987余台(套);组织42866台套(含小型旋耕机)参与生产,完成机械耕整地221.75万亩。同时,834名农技人员人扎根29.35万亩粮油示范田开展服务,85个粮油生产团队参与“揭榜挂帅”。
夏粮归仓,夯实全年“粮”基;新秧入田,播下秋收希望。“三夏”的辛勤耕耘,让乡村全面振兴的步伐更加铿锵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