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6月26日,当晨光初照贵阳市观山湖区第一高级中学的足球场,高中生熊国睿已完成折返跑训练,转身奔向教室——他的书包里装着教练定制的“技术补强清单”和班主任标记的“考点精编”。
在这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里,像熊国睿一样的体育特长生正接受一场“不一样”的教育:专业足球教练传授球技,文化课教师靶向式教学护航学业。十年来,这所学校用心探索足球教育新模式,努力让足球小将的每一次触球都踩准人生赛场的节拍。
“左脚停球转身要快!”练习场上,亚足联B级教练袁丁用心指导学生。他手中的训练计划表上,每一名队员都有标注:熊国睿还有技术短板,张钧科需要提升战术意识,王杰要加强文化课学习……
场边的女生组,教练郭怡婷指着正在练习定位球的女孩们说:“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技术水平、身体素质等情况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例如女子队员更侧重战术执行训练。”
在观山湖区第一高级中学,这种精细化培养模式贯穿了足球特长生教育的全过程。
2014年,该校建立第一支足球队,并迅速完成系统的校园足球梯队建设,构建起U7-U18青少年足球人才输送体系。通过与观山湖区外国语实验中学紧密合作,这一体系实现人才的连贯培养和有序输送,为校园足球人才成长铺就坚实道路。
学校还配备了专业教练团队,其中,拥有亚足联B级教练员1人,中国足协C级教练员4人,中国足协D级教练员3人。
在优秀教练团队的培养下,该校女子足球队13次跻身省、市大赛前三名,2023年获全国青少年足球锦标赛(女子U18)第七名;男子足球队获2016年全国校园足球联赛(高中组)总决赛第八名,创我省校园足球历史最好成绩;男女足球队累计获省、市大赛冠军30余次。
“学校每年招收35名足球特长生,男生20名,女生15名。在专业教练的帮助下,足球特长生在三年内必须拿到国家二级或一级运动员证书,这是硬指标。”教练王松指着学校制定的三年培养方案说。
6月26日上午第三节课,一名高二年级的足球特长生快步走进教室。她的课桌上放着一个文件夹,这是文化课老师特制的“重点知识集锦”。前一天,这名足球小将去参加比赛,班主任郑世雄为她梳理了历史考点。
在观山湖区第一高级中学,足球特长生培养实行双轨并行的特色化教育:足球教练负责专业技能训练,学科教师组成学业帮扶组。其中,班主任是学生的“成长规划师”。
通过特色化教育,该校大批学生通过足球特长考入同济大学、河海大学、上海体育大学等高校,足球特长生的本科升学率达90%以上。
该校还每年举办50余场覆盖全年级的班级联赛,让更多学生参与到足球运动中,营造“班班有足球、人人爱足球”的良好氛围。
此外, 学校还通过开展课后专业训练,为有足球天赋和兴趣的学生提供提升技能的机会,并在全校开展足球画报绘制、校园足球征文等活动,将足球文化与校园文化深度融合,用足球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十年耕耘,硕果满枝。
欧阳源隆入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夏令营全国最佳阵容,并赴欧洲训练营交流学习;吴瑞龙签约贵州恒丰;杨鹏举加盟大连一方;苏囿铭披上U17国家队战袍……
王松抚摸着一张张和学生的合影说:“这些优秀的学生,印证了学校足球教育的成功。”
暮色中的绿茵场,最后一组队员完成折返跑训练。智能照明系统渐次亮起,灯光下,学生们围坐在一起作总结,汗水和笑声见证着训练的收获。
不一会,上课的钟声敲响,足球小将们整齐地坐在晚自习教室。他们的球鞋上沾着草屑,书包里装着梦想,在学校为他们精心打造的“成长绿茵场”上,努力“踢”出人生的上扬曲线。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王芳
(《球鞋沾满草屑 书包装着梦想》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