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邯郸日报
陈镜三(1910—1943),出生于大名城北苏庄村一个革命家庭。1937年参加抗日斗争,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冀南第三专署视察室主任、魏县抗日政府秘书、元城县抗日政府秘书、大名县副县长等职。
陈镜三早年就读于直隶省立大名第七师范学校第七班。七师被誉为“直南革命策源地”,300多名学生中三分之二是地下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以及党的外围组织成员。他在这所学校读书时,接受了马列主义的熏陶,确立了革命的人生观。七师毕业后,陈镜三到县立第一高级小学任国语教师。他思想进步,学识渊博,为人和蔼可亲。任教期间,向学生宣传革命思想,进行革命启蒙教育。抗日战争爆发后,一高的许多学生在他的鼓励下,纷纷走上抗日战场。
1937年11月,冀南重镇大名陷落,陈镜三弃教回家。之后,陈镜三回到冀南第三专署任视察室主任,经常活动于广平、肥乡、鸡泽、邱县、馆陶一带,深人群众当中,结合实际,调查研究,宣传讲解《论持久战》等著作,鼓舞群众坚持抗战到底的决心。
根据工作的需要,陈镜三先后调任魏县抗日政府秘书、元城县抗日政府秘书。1943年调大名县任副县长。到职不久,陈镜三到杨桥村北老头营一带看望老同学、老同志,并向他们了解大名县的抗日情况,以便在新的岗位上展开工作。战争年代,抗日工作人员多是白天隐蔽,夜里穿行于碉堡之间进行活动和工作。他趁月光踏上归途,行至张潘庄村北蹚水过漳河时,遭遇一群“皇协军”(一说是土匪)。他们从陈镜三的文件包里翻钱时,发现他是抗日工作人员。陈镜三感到身份无法隐瞒,便大义凛然地向他们讲解抗日救国道理,指出当汉奸、土匪是没有出路的,是国家和民族的罪人。趁此机会,陈镜三翻身扑进青纱帐里,迅速脱险。次日黎明,由堂弟陈铨明陪同,赶赴元城县政府。不料,行至闫庙与金滩镇两座碉堡之间时,遭遇敌人,陈镜三中弹牺牲,时年33岁。(贾永清)
(摘自《邯郸抗战英烈传》)
上一篇:旁听立德树人的三堂课(深聚焦)
下一篇: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史中的共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