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文小言、豆包等的出现,使人工智能“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一种现实。其强大的算力仿佛有求必应,我也非常欣喜,常常求询,有些信息颇受启发,但也仅仅止于启发,“智能”再强,亦须“人工”。AI给我们的内容首先要去批判它,为什么呢?除了想摆脱技术的套路,更重要的是想找到独特、温情的自己。
人工智能并不完美,当储备的信息库缺失相关参照素材的时候,你检索的问题基本得不到满意的答案,不管你如何问,答案总是距离预期少那么一点味道。浙江省温州洞头鹿西岛上的民宿——“木子里”发出过一则征联启事:上联是“里里外外理理木子里”,词性、结构为“里里外外(名词)+理理(动词)+木子里(特称)”,“里”“理”不仅同音字,在字形上有内在规律,一仄到底,那么下联也应以相应词性与词语结构对之,一平到底。几年前我以此为真实任务带领学生走进联语课堂,尝试创编对联,遗憾的是,一直没有找到理想的下联。
现在有了人工智能,我试着提问,有意思的是检索出来的下联自动默认到《温州日报》刊登过的对句“章章回回彰彰弓长章”。说实话,这个下联音形、结构还算到位,但情意值得斟酌。上联主题为“勤劳俭朴”,下联能否有明确的表意内容,且主题健康,充满正能量,并契合离岛场景呢?
人工智能时代更需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但这离不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支持。
基于此,我在学校“行政领导力课堂”首开AI对联课,选择有一定语言和对联认知基础的五年级学生为教学对象。
教学流程如下:课始,我抛出一个真实的学习任务——请学生为学校“润泽馆”书写对联。我先摸底——同学们认识对联吗?学生都说知道,答案有粗浅的,如“对联分为上联下联,还有横批”“两边的样式是一样的”“对联的寓意是美好的”,也有幼稚的,如“写在红纸上的”“一对的就是对联”……我没有进行一一纠偏,而是满怀“信任”让学生“按图索骥”——呈现网上AI制作的“贺岁图”(图中大门两侧分别写着“福照家门、喜居宝地”的字样,下面有两盆发财树遮挡部分),请学生用火眼金睛找找图中哪副是对联。
明确后,围绕“福照家门”“喜居宝地”,我把事先书写的8个字贴到黑板上,引导学生发现对联语言的基本规律: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谐。平仄学生不是很理解,预料之中,我利用朗读和声调体验,直接“告知”学生现代汉语一般以“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并强调“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为了巩固平仄认知,我提供学习单,让学生标注平仄。为了验证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对联的基本形式,我又给学生挖坑,在图上故设陷阱——大红灯笼上补了6个字“大年夜”“合家欢”,让学生用刚刚学习的对联规律判断“大年夜、合家欢”是不是对联,再次验证所学知识。
给“润泽馆”创编对联,是这堂课的“深水区”。对于初学者而言,不可能一下水就抵达,也不可能扑腾几下就到位,“深潜”既要能力又要辅助。我分两步进行这堂课的“深潜”动作:一是再次巧借“贺岁图”7字联被两盆发财树遮挡的“留白资源”,让学生猜想并尝试补白。没“折腾”几下,学生就有求助的冲动,我看火候到了,说:“大家没有办法,我也没有办法,现在我请来一个老师——AI,请大家打开DeepSeek,4人合作完成续编对联任务。”
学生小组学习过程中,我关注他们的提问方式:有的问“帮我增加对联”,有的问“福照家门的后半句”,有的问“福照家门,喜居宝地,扩写七字联”……围绕“提问”互动,引发学生对“提问”的重视,然后引出提问诀窍:“核心词+格式+场景”。当学生用AI得出“喜居宝地千年旺,福照家门万事兴”时,兴奋不已。我只是微笑点头,竖起大拇指不说话,然后再抛出一个问题:“这最后一字,是‘新’,怎么改?”只剩最后一个字了,学生跃跃欲试,再用AI查询答案。一名学生把13个字全部输入,但得到的答案还是“万事兴”。我适时点拨:“看来AI也有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或者我们的提问还有待改进,我这里有一个成语‘万象更新’,大家能改吗?”“喜居宝地千年旺,福照家门万象新”也就瓜熟蒂落了。
课堂“深潜”的第二步就是对课始任务的回应——为“润泽馆”创编对联。小组合作后,生成的作品有:墨池水润千竿竹,松岭风清万树花;润物无声承玉露,泽民有道起春风;润心化雨滋桃李,泽世流光映栋梁;润墨生香书锦绣,泽园撷秀育英才……通过对比,发现后几副对联不仅蕴含教育的意义,而且把“润泽”二字嵌在了上下联的第一个字,这叫“鹤顶格对联”,与学校的润泽教育理念非常匹配。相比之下,有些学生在对联查询中又加了一个“文化”。交流后,我板书“文化”,与“核心词”“格式”“场景”共同呈现了AI查询的几个关键提法。
反思整堂课有三点非常明晰:设计的起点是“先验新知”,实践的抓手是“试错生成”,落地的根基是“人机共生”。离开了先验新知,学习就是水中浮萍;离开了试错生成,学习就是随波逐流;离开了人机共生,学习就是半身瘫痪。
这节课从生活中认知的对联开始,从直观的图片中寻找,从现成的对联中发现,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学习展开的过程就是试错生成的过程,课堂三次试错:一试着判断对联,二试着补充对联,三试着创编对联,所有新的认知都是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形成的,摆脱了传统的精致投食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这节课使用AI创编对联有一定的挑战性,在具体的使用中不能依赖AI,AI是智能,但不是全能。人机共生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提问。学会提问不是简单利用AI提问,而是在学习互动中让学生形成“核心词+格式+场景+文化”的AI基本提问方法。学会提问离不开专业知识的“人工”,什么是对联?对联有什么特征?明白这些根本,才会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才可能根据AI回复的信息进一步追问。
站在AI生活化的新纪元,课堂教学不能迷恋“人工”的极致,“人工”需要智能的助力,数智的能量可以促使学习者更为“工巧”。总之,人机共生的核心是积极建构与主动学习,让认知扎根,助能力生长,促素养提升。课堂教学不能让主动学习的过程缺席,建构主义离开主动学习都是虚构主义。
(作者系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第二实验小学校长)
《中国教师报》2025年05月21日第11版
作者:潘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