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到深圳,“卷”到好莱坞,祝希娟从不为自己设限|独家对话
创始人
2025-05-14 21:09:46
0

祝希娟,因出演电影《红色娘子军》吴琼花一角,成为上世纪六十年代家喻户晓的女演员。之后她拍戏不多,更多活跃于话剧舞台。

直到1983年,一次赴意大利的电影考察之旅,让45岁的祝希娟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

△祝希娟

祝希娟:那次考察之旅让我意识到一些变化,包括费里尼导演的电影在内,很多外国电影都已经没人看了。他们告诉我,这是因为电视行业的兴起,对电影冲击太大造成的。当时我就想,我们国家迟早也会遇到同样的情况。后来果然有一段时间,电影被电视冲击得很厉害;再后来电影又慢慢兴起了。现在我觉得,我们的电视可能要被网红冲击了。

田川:1983年那会,您还有拍电影的机会吗?

祝希娟:拍完《啊!摇篮》之后,我几乎就没有再拍电影了。那个时代,电影和杂志都被“美人”占据,所有的电影杂志封面上都是年轻漂亮的女演员。虽然那时我才四十多岁,但已经很难再有适合我的电影角色了。我觉得自己算幸运的,还能继续在话剧舞台上演出。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需要找一条新的出路。正好这个时候,深圳在全国招聘人才。

1983年,深圳经济特区建设之初,人才稀缺,面向全国招聘,负责在上海招人的工作人员告诉祝希娟,特区要办电视台。当时中国电视行业还在起步阶段,刚刚结束意大利考察,看到国外电视正欣欣向荣的祝希娟意识到,机会来了。

田川:您一天之内就决定要去深圳?

祝希娟:对!

田川:您当时怎么会下这么大的决心?

祝希娟:白天我爱人去了一趟报名处。没想到,晚上负责招聘的人就来到我家里,说深圳要办一个电视台。当时电视刚刚兴起,深圳还没有自己的电视台,只有一个四层楼的差转台。这里每天只有半小时中央台的转播,还是由广东台中转过来的信号,其它时间都在看香港的节目。

那时候我们正好也在和香港进行所谓的“文化竞争”,我觉得这件事挺有意义的。再加上第二天报名就截止了,他们还有记者回去就发了一篇报道说“他们要报名到深圳”,那会其实我们还没报名。我们要是不去,就好像是我们说话不算数,或者他们说谎了,所以我就决定南下深圳!

△祝希娟(前)

祝希娟:我们团里和上海那边的人知道我要去深圳,他们都说“疯了疯了,祝希娟疯了”。到了深圳我也傻眼了,虽然之前已经想过它很落后了,但是没想到那么落后!火车站还可以,有高楼。我们坐着车往目的地方向去,越走越像到了乡下一样,最后停在了一片芭蕉地。我们开玩笑说,“天苍苍地茫茫,风吹草低见水塘,这是深圳的夹皮沟”。周围全是芦苇、荒地,比农村还农村。

当时我们在那个铁皮房子,深圳的冬天,电扇也要吹24小时,一早就坐车到那儿去,在沙头角买碗泡面,来一罐梭子鱼罐头,一天吃三顿泡面。

1983年11月初到深圳,仅仅两个月后,1984年1月1日,深圳电视台正式开台,祝希娟被任命为副台长。

△深圳电视台开台晚会

田川:这张照片是开台晚会拍的,当时还请了刘德华?

祝希娟:对,当时刘德华还是无线艺员训练班的学员,没毕业。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我问他,你来了干嘛?他说,我们训练太忙了,没时间玩,我去玩下过山车。

田川:您当时是身兼副台长、主持人和制作人多个职务?

祝希娟:所有的晚会都是我主持的。

田川:当副台长这事儿是您毛遂自荐还是被推选的?

祝希娟:我本想去当导演,结果给我任命了副台长。我在剧团连小组长都没当过,硬是去深圳当了台长,结果也没当好,跟别的台长不一样。

田川:怎么说?

祝希娟:因为我老是跑第一线,什么事我都要亲自亲力亲为。

田川:我看有报道说,因为您是名人,所以可能办事比较容易,什么事都把您推到前面。

祝希娟:对,别人说我是公关台长!北京各个文化部门的门槛都快被我跑平了。

田川:主要跑什么事儿?

祝希娟:成立深圳影业公司,我去跑批文,要跑到文化部去批。那时候全国都在整顿,很多项目都批不下来,但深圳特批。

深圳电视台成立刚半年,我们就开始拍电影了。当时政策相对宽松,说什么都可以干,也不需要许可证。我就说拍一部讲特区2万工程兵的电影,片名叫《男性公民》。这部剧的导演是郭宝昌,他写的剧本,也坚持一定要孔祥玉来演男主角。但那时候孔祥玉正在党校学习,准备被提拔做文化局长。郭导说“别人我不要”,我说“好,我去给你要人”。那时候没钱,住不起旅馆,我到北京就住在颜彼得家里。第二天,我和颜彼得一起到火车站,打车直奔天津文化局。出租司机还打趣地叫他“四爷”,喊的是他在《骆驼祥子》里的角色。

到了文化局,我拿着深圳特区的介绍信找文化局长。他一开始不同意,说孔祥玉正在干校学习。我说,这个角色非他不可。最后,我们真的把孔祥玉从干校请出来,专门拍这部电影。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我们就把《男性公民》拍完了。

这部电影之所以叫《男性公民》,就是觉得当时市面上的电影脂粉气太重了,所以我们这部片子全部是男演员,没有女性角色。甚至连在饭店吃饭、出现女招待员的镜头都被剪掉了。整部电影里,除了我之外,都是男的。结果电影拍完了,有人就质问我们,“谁让你们拍的?许可证都没有……”

△《男性公民》

在祝希娟大刀阔斧拍摄《男性公民》之前,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朱穆之就提倡,打破传统制片厂一统天下的拍片模式,发挥新兴制片机构和单位的自主性拍片,可是电影拍完了,“提倡”成了一家之言,在当时的电影拍摄政策之下,电视台拍摄故事片属于“违规操作”,《男性公民》不予公映。这对祝希娟来说,犹如晴天霹雳,除了要对得起工作人员日夜奋战的辛劳,她还要偿还为拍摄及后期制作向银行贷款的40万港币。

祝希娟:拍这部电影我们从银行借了40万港币。电影不予公映,卖不出去,银行的钱怎么还?那段时间我天天去找丁峤,他是时任电影主管部门负责人之一,他当时给我的回复是只要同意解封,第一部放我们的片子。

在当时的“提倡”下,全国拍了不少电影,比如有刘晓庆主演的《无情的情人》也是在那个阶段拍的,结果二十多部电影都没公映。胡建当时在电影局负责收购工作,他说只要命令一下,马上就把我们的片子收了。结果这一等就是一年。一年后,丁峤终于通知我:“你快来,我们解封了,第一部就公映你们的《男性公民》。”很快胡建也来问我:“你要多少钱?”我说:“我借了40万港币,你看能给多少?”他说:“那就30万人民币买吧。”

片子刚卖出去,商业银行就开始催还款了。市委让我去找中国银行的行长,我记得时任行长是河南人。我说:“行长,我就这30万人民币,汇率是多少我也不知道,反正你要给我换成40万港币。”他用河南口音说:“没有见过这么换钱的。”后来行长跟着我一起去兑换,就这样换了40万港币。

最困难的事情我都克服了,后来袁庚对我说:“希娟,你就是深圳沙漠里的一棵仙人掌,浑身是刺。”

田川:在那段艰苦的日子里,您从来没有想过回上海吗?当时也有不少人去支援深圳,后来因为条件太艰苦,还是选择返回了。

祝希娟:我这个人,要么不干这件事,要干就一定干到底。我既然答应了去深圳,就不可能回头。好马不吃回头草。

我最难的时候回家对着镜子,叫了一声很难听的话。发泄完就好了,明天再去,接着干!一个人活着不就得干事,答应别人的事就得干成!

祝希娟着力打造“深圳特色”影视,在深圳电视艺术中心7年完成20多部电视连续剧的制作,和陈宝国、陈道明、潘虹等知名演员合作,基本上一年得一个电视剧“飞天奖”。

△(左)祝希娟 潘虹(右)

祝希娟:我当时就说,深圳的电视剧要有自己的特点。后来别人看了,说我们深圳拍的剧,像是从南方窗口吹来的一股清新的风。那时候很多人都说深圳是“文化沙漠”,我不信。现在他们说,祝希娟为深圳的影视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事,都已经过去了。

田川:当初那些说您“疯了”的人,后来怎么评价您?

祝希娟:后来他们说“还是你有远见”。我跟他们说,“对不起,我也没什么远见,我也没疯。那时候,党让我干啥我就干啥。”我们这一代人就是这么简单,好像自己不属于自己一样。

60岁勇闯

美国好莱坞拍戏

田川:60岁,大家都觉得应该是开始养老、享受生活的时候了,您却一下子又跑去了美国,这是为什么呢?

祝希娟:我觉得60岁了,是时候干点自己喜欢干的事了。当时我还在深圳电视艺术中心,我们拍的最后一部剧叫《百老汇100号》。



△电视剧《百老汇100号》

祝希娟:那会儿正赶上出国潮,我发现很多人对国外的生活有误解,它并不像《北京人在纽约》里演的那样,那部剧反映的生活有虚假的成分。我就想通过自己的作品,让大家看到一个真实的华人在美国的生活。刚过去的时候真的很艰苦,我自己也吃了不少苦。

田川:艰苦到什么程度?

祝希娟:在美国有几点是必须要认清的。第一,你很难真正融入他们的社会。第二,你也很难像想象中那样成为有名的企业家,赚很多钱。现实是,很多人只能合租一个单身公寓,几家人分担,生活并不容易。在美国,真的不是遍地黄金。我觉得大家不要盲目出去,不是那么好过的。我还有个朋友,在家里跟老婆吵了几句,被美国人举报就被抓走了。你根本不知道在那边会遇到什么事。第三,很多人过去后生活条件不如意。包括谢晋导演也跟我讲过,他在美国拍《最后的贵族》的时候,他们是住在地下室的。我们拍戏不能住地下室,我就租了七套普通公寓,比住酒店便宜多了。床垫之类的东西都是在Costco买的,铺在地上就睡,汽车也是买的二手车,拍完戏再转手卖掉,这样能省不少钱。我们吃的东西也全在Costco买,一大包面包、牛奶,一个摄制组就够用了。我们就是靠这种方式把一部戏坚持拍完的。

田川:那时候您还在深圳电视台吗?

祝希娟:还在,那时候我还没退休。这是我在电视艺术中心拍的最后一部电视剧,整个剧组都去了美国拍摄。当时英达是导演,演员有宋丹丹。因为那时候出国拍戏的人还很少,英达、丹丹他们都非常愿意参与,拿的片酬也很少。

1998年,祝希娟从深圳电视台退休,转战美国洛杉矶,60岁,一切从新开始,她学英语,考驾照,还跟好莱坞学习如何拍电影。

△祝希娟在美国留影

祝希娟:去了美国之后,第一部让我担任主角的戏叫《送你送到小城外》。一开始,美国的摄影师不太看得起我,在他眼里,我就是个退休的老太太。

田川:他不知道您是谁。

祝希娟:有一次我们拍一场戏,是我在酒店里看见丈夫打电话,从而察觉他有婚外情。这场戏是一个极近距离的特写,拍完第二天,美国摄影师突然开始叫我“妈妈”了,之前他都不叫我什么的。他后来跟导演说“这个演员,眼睛会说话。”

那部戏是叶青导演导的,其实我当时不认识她,是别人推荐她说“你找祝希娟演。”叶青当时还在纽约大学电影导演系学习,这个戏是她的实习作品。这种情况下,即便是再大牌的演员,也不能拿高片酬,所以我一个多月演下来就拿了1000美金。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不是钱,而是完整体验了美国电影拍摄的全过程。这是我当时最想了解的东西,给我多少钱我都不在乎。

过程中我就发现,我们有很多地方不如他们。他们拍戏为什么能那么快?是因为他们请一个摄影师,摄影师是带着摄影器材来的,费用全包;请一个服装师,他带一个集装箱来,一车都是服装;一个摄制组出去,也都是用集装箱打包。那时候我们国内还没有这种配备。他们一下车先是摆一排吃的,群众演员没事就吃,主要演员也没有架子。演员来自世界各地,有来自中国台湾的,有马来西亚的,还有我,大家都很敬业。

第二个让我印象很深的,是他们的制度设计。比如对这些年轻的实习导演,电影学院会提供无息贷款,还会给他们2万美元启动资金,因为他们是学生,没有钱。我们国家对青年导演没有这样的支持和制度,所以这一趟我还是学到了一些东西。

2006年祝希娟回国,成立深圳祝希娟文化传播公司,拍摄的第一部片子《滑向未来》,讲述一群滑板运动青年们的生活与梦想。戏里戏外,都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只有祝希娟是年近七十的老年人,但她不服老,从幕后到幕前,祝希娟从未停下脚步,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

这些年,祝希娟主演了多部反映老年人生活现状的作品,在电影《大雪冬至》中,以80岁高龄独挑大梁,饰演空巢老人“大雪”,讲述了空巢老人和一条小狗的故事。



△电影《大雪冬至》

祝希娟:《大雪冬至》是我80岁时拍的电影,我觉得这部戏还是挺有意义的,借这个作品向全社会呼吁:请大家多关心老年人这个弱势群体。因为我自己也老了,有了切身的体会,尤其是空巢老人,他们真的太孤独了。电影最后的结局是主角孤独地在房间里去世了,陪伴她的那条狗拼命想叫人,却没人听见,爪子都抓出了血,三天后才有人发现她去世。剧本很不错,但票房不理想。老年题材的戏都没有太好的票房。后来我又拍了一部《空巢》,情况也差不多。

《大雪冬至》后,她又主演电影《空巢》,关注空巢老人遭遇电信诈骗。

祝希娟:这个角色一开始的设定是要自杀的,我说不能这么处理。她虽然孤独,但还没到那种绝望的程度。我们老年人越是上了年纪,越是对死亡有一种恐惧。你看现在大家跳舞、锻炼,就是为了延缓衰老、能够长寿。

《空巢》一共拍了45天,我一天都没有休息,几乎天天都有我的戏。我自己都没想到,我居然扛下来了,一天假都没请。剧组的年轻人都说:“祝老师太厉害了!”我就只有一个要求,吃完午饭让我休息到一点钟,再接着拍,晚上尽量不要超过十点。我不带助理,就老伴陪着我一起去。

田川:真的是好厉害,敬佩您!

祝希娟:我身体还不错。其实老年生活并不像外界说的那样可怕,我们是在发挥人生第二次的余热。很多事情,老人还能做,也愿意去做。因为老人越是上年纪,越希望还能做点什么。

很多人不像我们,还有舞台、有表达的机会,大多数人退休以后,生活并不理想。我们应该更多地去关注老年人这个群体,可惜现在这样的剧本不多。我也问过一些人,他们说因为不赚钱。现在真正关注老年题材的作品很少,不过国家现在开始关注了。

中国现在有3亿老人,不是一个小数目,将来还会继续增长。因为生活条件和医疗水平的提升,我们整体的寿命也在延长。

田川:您还是觉得应该更多地和同龄人在一起交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祝希娟:对,老年人特别需要一个团体,一个可以交流的环境。大家在一起有共同的话题,有人说话,他就会开心。如果总是一个人待在家里,长期孤独,很容易产生抑郁情绪。当然,老人们在一起,也难免会有点小摩擦、小矛盾,但那是正常的,毕竟是群体生活。总体来说,大家还是很开心的。像我们元旦、春节都不回家,子女会来探望,我们就在养老院里一起吃饭、唱歌、跳舞,每天都觉得很忙。我现在还在学国画、学书法、吹电子管,以前都没学过,退休之后才开始,挺有意思的,很好玩。

田川:您还希望演一些新电影吗?

祝希娟:我还是想演的,只是没人写出好的关于老年人的剧本。你看秦怡老师,一直演到90岁。我的师兄游本昌,还在演《繁花》。

我觉得老年题材应该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关乎生死。只是我们为了所谓的经济利益,忽略了这个群体。如果能有更多像我这样的人站出来,为老年人发声,也许就会有人愿意去写、去拍这些故事。

现在的老年人、老演员和过去不一样了,我要向他们看齐。

田川:回顾您的一生,哪一段是您希望可以改变、重新做选择的?

祝希娟:去深圳当官的那一段!太辛苦了!后来我才明白,在舞台上演出,有团长安排;拍戏时有导演指挥。我们不是当官的料,当干部就得拳打脚踢解决各种问题,你适应不了它的规律,因为你只想把事情干好。我不是一个好干部,但我是个好演员!

制作人:张燕

编导:李晗

编辑:Gyoi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微短剧亿级投资时代到来:“大制... 看电视综编(综合自:国家广电智库、人民日报)当一部投资过亿的微短剧登陆央视黄金档,当“小屏叙事”开始...
藏海传》终于定档了‼️被中式美... 最新定档预告里,不仅被扑面而来的复仇感深深吸引,更是再一次被片中的美学镜头狠狠拿捏!甚至连动作戏都有...
中国大妈的杀伤力有多强! 虽说罗子君最后还是离婚了,但罗妈妈也是给了凌玲一次狠狠的教训!嘴皮子功夫了得让小三看看这些中国大妈的...
黄多多,到底够不够格 又一个星二代,杀进了内娱影视圈。起因是程耳的新片《人·鱼》,更新了阵容。令人意外的是,主演除了王一博...
一周7天都能穿的鞋,还是这一双... 晚上好啊~之前分享私物的时候,我老说爱上一双鞋以后就会天天穿、穿成“半永久”(其实这样不太好鞋子报废...
被严重低估的15禁,生猛刺激却... 韩国首尔,某个天气恶劣的晚上。在狭窄漆黑的楼道中,一个少年被一个不明身份的人打晕。紧接着这个陌生男人...
刑警的日子:罗美华被“姐弟恋”... 被刑警盘问和鹿冰的关系的罗美华,紧张地低垂着眉眼,下意识地搓着手,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这些细微的表情...
孙俪的职场大女主们,连通了这五... 女性向何处求生,女性处在怎样的社会关系中,女性如何构建自我……作为剧圈超一线女演员,孙俪饰演的大女主...
AI赋能国漫新生,25部AI动... 近日,由即梦AI与上海电影共同发起的「未来影像计划・AI动画电影创作周」获奖作品,在承载着上海电影百...
知名Rapper身中14刀,差... 什么情况?知名Rapper遭到袭击。据外媒报道,说唱歌手Tory Lanez遭遇袭击,身中 14 刀...
各外卖平台被约谈;英特尔CPU... 2025 年 5 月 14 日IT之家热门新闻榜单: 微信月活首次突破 14 亿 腾讯控股发布 20...
86版《倚天屠龙记》,12位美... 《倚天屠龙记》作为金庸笔下“射雕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在读者心目中有着很高的人气,而且也是金庸小说中改...
连吴彦祖都加入了,安福路“老法... 下午3时过后,眼看阳光没那么刺眼,更适合出片的时间到了,安福路“老法师”逐一登场。文 | 王仲昀编者...
“疯”到深圳,“卷”到好莱坞,... 祝希娟,因出演电影《红色娘子军》吴琼花一角,成为上世纪六十年代家喻户晓的女演员。之后她拍戏不多,更多...
瓷砖倾倒,一人身亡!事发深圳,... 奥一新闻注意到,日前, 光明区应急管理局公布光明星河天地华邸批量精装修工程“5·8”一般其他伤害事故...
喜马拉雅:连续盈利,AI驱动新... 【喜马拉雅:财经视角下的音频巨头崛起之路】前段时间,喜马拉雅“大裁员”“或被收购”的传言引发关注。 ...
李现魏大勋《人生若如初见》可能... 《人生若如初见》是一部极具分量的历史题材大剧,入选国家广电总局重点电视剧片单。其主创团队堪称豪华,拍...
赵丽颖|爆新恋情?!有点意思.... 不出所料,热搜爆了。没想到一线女顶流的瓜主,居然是赵姐男方叫赵德胤,是是缅甸华裔导演,比小刀大6岁,...
央视《刑警的日子》大结局:父亲... “爸爸,你为什么当警察啊?”“最初呢,是想维护正义,消灭犯罪。”“那犯罪能消灭吗?”“不能。爸爸是一...
才播10分钟,热度破20000... 2025年5月13日中午,一部名为《折腰》的古装剧在腾讯上线仅10分钟,平台热度便飙升至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