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微短剧产业观察——从“流量狂欢”到“文化破局”
创始人
2025-03-17 15:54:19
0

陕师大学生在万象幻城拍摄古装微短剧 陕西师范大学供图

引子:一场“造梦”迁徙

2022年,景峰带着妻子和两个孩子结束了二十几年的“沪漂”生活,从上海运回十几卡车影视道具,落脚陕西西咸新区。彼时,疫情冲击下的影视寒冬让他们陷入迷茫,而西安蓬勃发展的微短剧产业,成了他们的“新剧本”。两年后,他们利用西咸新区沣西新城马王街道废弃纺纱厂打造的“造梦工厂影视基地”正式营业,古风宫殿、年代医院等150余个实景场景,每月吸引70—80个剧组拍摄。这场迁徙背后,是西安微短剧产业从“流量狂欢”到“文化破局”的缩影。

西安崛起为“短剧之都”

引领中国微短剧行业蓬勃发展

随着短视频在全球范围内的迅猛发展,西安正悄然崛起为中国微短剧产业的领军城市。这座拥有十三朝古都历史的城市,如今以“短剧之都”的新身份,正在编织一场文化与科技、传统与创新交织的精彩篇章。

微短剧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数字时代文化消费变革的自然结果。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短视频平台的兴起,观众的观看偏好发生了显著转变,更倾向于在碎片化的时间内享受娱乐内容,微短剧正好契合了这种需求。据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微短剧市场规模达到336亿元,2024年突破500亿元,首次超越电影票房。2025年预计600多亿,2027年预计突破1000亿……

在这场产业变革的浪潮中,西安以绝对优势坐上“短剧之都”的宝座——2023年,西安贡献了全国60%的微短剧产量,80%的爆款短剧出自西安;2024年,全国短剧百强承制公司中,西安独占48席,10强公司也多出自西安;单部票房过亿的《九霄龙帅》《镇域明王》《人活一口气》等“现象级”作品,均贴着“西安制造”的标签。

《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显示,全国100部微短剧中有60部诞生于西安。更令人瞩目的是,陕西星光映美、西安卓渊影视、陕西文无文化、西安秋元影视等本土企业,以“月均10部以上”的产能横扫市场。西安卓渊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第五洋洋透露:“2024年,我们上线作品超过80部,其中54部登上平台热榜,最忙时一个月要拍15部。”

十里沣河影视基地内,微短剧拍摄现场氛围正浓。模拟的餐厅场景里,演员们的互动似有故事流淌,而镜头背后,是创作的热情与执着

西安微短剧市场的

“天时地利人和”优势凸显

“西安微短剧的爆发绝非偶然。”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电影地缘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牛鸿英指出,西安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牛鸿英解释道:“西安的微短剧公司大多由信息流广告公司转型而来,并非传统影视公司转型。这些信息流广告公司有着创意广告、故事广告的基因,再加上西安有比较多的影视创作的基层团队,在微短剧爆发初期,凭借尚可的制作水平和较低的成本,在微短剧制作环节占据了一定市场。”

2022年,随着抖音、快手等平台推出付费分账模式,西安的部分信息流广告企业率先将信息流广告的创意逻辑移植到微短剧领域。第五洋洋回忆说:“起初,我们将每集短剧当作广告来拍摄,结合我们拥有的网络大电影和电视广告的拍摄经验,80集的剧集大约10天就能完成拍摄。”这种工业化生产模式,使得西安迅速成为全国微短剧的“爆款制造机”。

打造“15分钟”一站式

微短剧行业制作生态圈

2月26日,尽管天气阴冷,室外温度仅有2度,申雨戴着一顶火车头棉帽,在十里沣河微短剧影视基地的熊小米文创体验店前的剧组忙碌着。2021年毕业于影视录音专业的她,第一份工作便是微短剧公司的场记,现在她已经是陕西深海娱印象影视文化有限公司的一位制片人。

“微短剧的筹备期通常为7天,拍摄周期为7—8天,后期制作周期大约半个月。”申雨告诉记者,公司平均每个月产出7—10部短剧,《萤火燎原》《千年后妈》等都是行业大爆款。今年春节期间上架的《反方向的钟》,在红果短剧平台创下了约2500万的播放量。

像深海娱这样的微短剧头部公司,西安有13家,而7家都注册在十里沣河,再加上中腰部公司,目前十里沣河影视基地已经聚集了21家微短剧公司。每月都有150部以上的微短剧出自这里,高峰期的时候一天有17个剧组在基地拍摄。

位于西咸新区的十里沣河影视基地,不仅拥有1万多平方米的室内场景,还整合了诗经里、茯茶小镇、昆明池、丝路欢乐世界等外景资源,总拍摄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在这里,“15分钟生态圈”正在重塑短剧制作的规则。拥有100多个实景拍摄场景和200多人的后期团队,从剧本创作到特效制作,再到流量投放,微短剧的全流程均可在这里一站式完成。

十里沣河影视基地总经理李博介绍:“在这里,15分钟可以联动基地的外景、内景,15分钟完成转场,整个微短剧的全流程在这里15分钟就可以解决掉,这是我们整个基地的生态圈。”

在微短剧行业,一些曾经制作院线电影的中腰部公司和小型公司,虽然制作能力强大,但由于订单不稳定,面临无法维持后期团队的困境。“这些企业只负责拍摄,后期工作基地利用自有的产业链,以较低的价格帮助企业完成,我们提供的制作水平在西安乃至全国,都是相当高的。”在十里沣河影视基地,企业所需的动画、剪辑、特效、后期等专业人才需求都能得到满足。“这里不仅是拍摄基地,更是创业的孵化器。”李博说。

影视基地群落

助力微短剧产业繁荣发展

3月3日,伴随据茅盾文学奖作品改编的年代大戏《主角》开机,“西影风雷年代影视基地”在西安正式揭牌亮相。该基地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子午街道,秦岭北麓松坪山下,滈河西岸的这一特色影视基地,由西影集团和西安工投集团共建。

充满年代感和怀旧感的厂房、礼堂、宿舍楼、高大而浓密的梧桐树……走进西影风雷年代影视基地,举目可见完好保留的苏式工业建筑群及大院场景。它们与秦岭生态景观形成独特的时空场域,独具特色的建筑风貌、厂区空间、生活场景,高度还原着20世纪50至90年代的生产生活和文化风貌。

据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基地将实现从剧组进驻拍摄到杀青全过程的标准化、专业化影视拍摄服务,全力助力每一部影视作品顺利创作,为西安贡献一个延续城市文脉、保留城市温度、增强城市活力的影视文旅项目。

在西安,像造梦工厂、十里沣河、西影风雷等影视拍摄基地,已经成为微短剧产业的核心引擎。这些各具特色的影视基地相互补充,形成了一个繁荣的群落,为西安微短剧产业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拍摄场景和完善的配套服务,成为产业蓬勃发展的坚实基础,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微短剧剧组扎根西安,开启创作之旅。

在和记万佳影视基地,陕师大学子们沉浸于微短剧实践

微短剧行业的转型

从“承制代工”到“版权觉醒”

“2024年之前,西安的微短剧行业主要以承制为主,长期处于两端缺失的困境。2023年,西安的微短剧虽然占据了全国市场的60%,但产值相对较低,300多亿的总产值中西安的份额可能不足10%。剧本创作和平台播放均不在本地,而剧集上线后的宣传和流量投入,这些主要的产值环节都不在我们手中。”李博向媒体透露,西安的微短剧企业长期以来多扮演“承制方”的角色,仅能赚取制作费用,而版权收益和流量分账大多被平台方所获取。

2024年,这一格局开始松动。“我们引进了一个3000万的版权基金,目的就是把好作品的版权留在西安。”李博介绍,随着资金实力增强,西安的部分微短剧头部企业,也已经从单纯的承制转向联合出品,剧集的版权收益分成比例也在逐步提升。

除了版权觉醒,西安的微短剧企业家们还将目光转向了海外,开始布局海外市场。据DataEye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月份,海外市场已经出现了超过200款短剧应用,众多参与者纷纷入局。在东南亚、拉丁美洲和北美地区,用户规模持续扩大,商业模式也不断创新。“2025年是海外微短剧元年,海外市场已经成为一片充满潜力的新领域。”第五洋洋告诉记者,其公司出品的《凤凰鸣天》今年春节期间,在加拿大和北美市场分别取得了排名第一和第三的佳绩。

政策趋严下催生

微短剧行业的“精品化”转型

为了推动微短剧行业的健康、繁荣发展,2024年6月1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旨在加强微短剧的审核与备案管理。尽管政策趋严,但并未阻碍西安企业的前进脚步,反而激发了行业的“精品化”转型。西影传媒精心制作的《南辕北辙的我们》经过三四个月的剧本打磨,在西安取景二十余处,最终荣获国家广电总局“中国梦 新征程”原创优秀网络视听节目的殊荣,以及陕西省第十七届“五个一工程”奖等多项荣誉。

“审核越严格,行业越健康。”第五洋洋坦言,政策红线倒逼企业提升制作标准。2023年,西安微短剧平均拍摄周期从7天延长至10天,服化道预算增加30%,一些作品开始采用电影级别的爆破和威亚技术。例如,星光映美引入了电影级特效、爆破、车技、威亚等先进技术,显著提升了微短剧的质量。

“商业微短剧的迭代速度非常快,从最初的付费模式到去年的免费模式为主。西安的微短剧行业在内容创意、叙事方式等方面持续自我迭代。”在牛鸿英教授看来,市场是推动行业迭代的关键标准,西安的微短剧企业拥有强烈的自我迭代、自我升级的内在动力。

“主流化”破壁

文旅融合驱动微短剧高质量发展

“从去年开始,国家广电总局发起‘跟着微短剧去旅行’的行动计划,文旅微短剧作为一种特殊的微短剧类型,同时又成为促进微短剧行业高质量发展、精品化发展的一个独特引领的行动和类型。”牛鸿英教授说。

把地域文化变成可看可感剧情的“跟着微短剧去旅行”系列,常在观众追剧的同时激发大家“打卡”旅游目的地的热情。2024年,在国家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计划的推动下,西安探索出一条“影视+文旅”的新路径。西咸新区联合陕西旅游集团打造的丝路欢乐世界拍摄基地,七大主题街区年接待剧组超过200个;西影传媒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也在“丝路微短剧艺术大会”上宣布合作微短剧《修兵马俑的我们》,将文物活化与叙事创新相结合。

在政策引导与市场进化双重驱动下,西安的微短剧行业逐渐从“流量狂欢”转向更具有社会价值和文化内涵的方向,呈现出作品质量提升推动行业生态重构、内容价值升级赋能各行各业发展的明显趋势。

“微短剧+文旅、微短剧+普法、微短剧+乡村振兴等等,我们可以做的形式和内容都很多。”第五洋洋认为,依托于微短剧,企业可以去做很多的事情,因为微短剧已经成为一种表达方式。

作为一种新兴的文艺形态,微短剧正逐步从简单粗暴的娱乐产品向文化基础设施升级,成为连接大众情感、助力实体经济、传播中国故事的新大众文艺的重要载体之一。这种变化趋势对于微短剧行业形成内容质量、文化内涵与商业回报的良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以前观众对微短剧的容忍度很高,现在从服装化妆到武术指导等各方面,都要求更高质量。此外,国家广电总局也提出了‘微短剧电视剧化’。”正如李博所说,优质的内容、正确的价值观、正能量的精品微短剧正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喜爱和认可。

西安的微短剧故事,是一场从“量”到“质”、从“制造”到“智造”的深刻进化。在这片承载十三朝古都历史的土地上,数字浪潮与传统基因碰撞出新的文化生产方式——以“月产百余部”的工业级效率占领流量高地,又以版权自主、出海破局重构产业话语权;用“15分钟生态圈”重塑文娱生产逻辑,又借“影视+文旅”的模式缝合历史与现代的断层。当废弃纺纱厂化身造梦基地,当怀旧厂房变身年代剧舞台,西安的微短剧产业早已超越单纯的经济增长议题,成为一座城市对文化产业生态的先锋实验。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成艳妮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

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我们

责 编 | 王越美

审 核 | 张建全

终 审 | 张嘉懿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旺季工作6天,月入逾2万元”... “5月是结婚旺季,一个月工作6天,月收入2万多元。”广州景观设计师Julian放弃30万年薪和国内前...
贵阳男子喝酒至凌晨 睡醒后骑车... 不少驾驶人认为,头天晚上聚会喝酒,睡一觉就可以骑车或开车上路了,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5月6日,贵阳...
原创 打...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重申,对美国关税战,中方不愿打也不怕打。这番表态背后,是中美贸易...
张本智和称深受雨果世界杯夺冠冲... 近日,日本乒乓球队举行多哈世乒赛赛前新闻发布会,日本男乒选手张本智和在接受采访时谈到,自己深受雨果世...
2025火的一塌糊涂的6部短剧... NO.6:《江南时节》非常精彩,剧情不落俗套,演技在线,有长剧的质感。剧情,拍摄,制作。男女主角都不...
果下科技:储能与AI融合,年复...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科技革新中,果下科技引领储能与 AI 融合新潮流】在全球能源转型与科技革新的浪潮下...
诺诚法润申请基于AI大模型的智... 金融界2025年5月10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诺诚法润(广东横琴)智慧科技有限公司申请一项...
华尔街两大巨头齐声推荐的AI潜... 尽管财报公布后股价有所回调,但两家华尔街大行仍一致推荐Arista Networks(ANET)为“...
《刑警的日子》他演技出圈,童星... 欧豪、张佳宁等人主演的刑侦剧《刑警的日子》正在热播中,上线2天,热度和争议齐飞。央视首播收视率峰值就...
男演员的形象很重要,《蛮好的人... 作者:音衣九《蛮好的人生》最新的剧情中,董子健饰演的薜晓舟终于高光了一会,他劝说范世錡饰演的艾临江在...
重温经典|开播20周年,仙剑的... 二十年前,一曲《杀破狼》响彻大街小巷,李逍遥御剑而来,带领无数仙剑迷踏入了那个荡气回肠的仙侠世界。如...
《绝密较量》赵亚苧做梦也想不到... 电视剧《绝密较量》赵亚苧跟杨光真是九死一生,姚有志这一次的报复来得太快了,果然不是好惹的人。这一次立...
免费短剧又打赢了一个档期 犀牛娱乐原创文|小福 编辑|朴芳曾几何时,五一档还是尊贵电影圈的专属用语。如今观众人走茶凉,影院盛况...
同样是演“色诱”,45岁高圆圆... 由高圆圆与张鲁一领衔主演的当代国安反谍剧《绝密较量》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持续热播中。剧中围绕核电技术窃密...
林志玲“日里日气”,到底经历了... 刷到林志玲最近的活动视频,我有点不敢认。视频里,她的拘谨姿态与往昔的大气从容判若两人。乍一看确实有点...
“你好呀,丁真!好多年了……”... 当藏族少年的清澈笑容遇上大国风范的优雅从容,也让五年前那次惊艳世界的“国际推手”故事有了续篇。文 |...
“蛮好的人生”,就在徐汇啊! 由孙俪主演的热播剧《蛮好的人生》迎来大结局!该剧为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市重大文艺创作资助项目获徐汇区文...
才播3集,热度破7700,终于... 近两年的国剧市场,都市剧成为了“硬茬子”。不论是都市职场剧《城中之城》、《仁心俱乐部》,还是都市生活...
西安雷雨夜再现龙形不明飞行物,... 2025年5月8日晚,西安突遭短时强降雨,雷暴交加中,多名市民在夜空中再次捕捉到神秘黑影“龙形”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