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姝北京报道
今年,DeepSeek大火,DeepSeek医疗大模型也正在深刻影响中国医疗行业的发展。在湖南,湖南省胸科医院2月13日基于DeepSeek大模型推理服务上线“医学科研小助手”智能体。2月16日,湖南省人民医院宣布成功完成DeepSeek的本地化部署。然而,就在同一时期,“湖南严禁用AI生成处方”话题冲上热搜,引发社会广泛讨论。
DeepSeek是否会取代医生?AI在诊疗过程中究竟能发挥怎样的作用?
DeepSeek可以辅助医生临床诊疗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湖南医药学院院长何清湖建议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其中一个建议就是从智能化方面入手,打造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的“升级版”,切实做到关口前移,让老百姓不生病、少生病。
何清湖建议,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研发应用于治未病领域的诊断与疗效评估的相关设备。集成应用微电子、高可靠性元器件技术、传感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医疗和人工智能技术等新兴技术,引导中医治未病服务器械向精细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何清湖关注到今年初以来DeepSeek的持续火爆,对此,他认为从以下方面可以将DeepSeek用于中医领域:
一是用于为中医临床诊疗提供辅助。何清湖指出,DeepSeek强大的记忆功能、学习功能,可以辅助医生做好临床诊疗,甚至能对一些临床症状有初步判断,对于养生保健也能提供一部分指导方案。但他同时强调:“这些方案的成熟度与专业医生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二是对于中医的人才培养和教育以及中医管理具有很大价值。何清湖解释说:“中医治未病的复杂程度相比中医医疗而言低一点,包括很多非医疗行为,那么从法律与伦理层面,人工智能介入的门槛要低一点。”
DeepSeek现阶段还不能取代医生
今年2月,湖南省医保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基本医疗保障定点零售药店管理的通知》,要求互联网医院须按规定接入省医保电子处方中心并进行电子处方流转,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
一张处方,不仅是对症下药,背后还有着法律责任。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肿瘤医院院长向华指出:“倘若完全由DeepSeek开处方,一旦出现问题,患者产生负面反应,谁来进行问题预判和责任承担?答案依然是医生。”
向华认为,DeepSeek为医生分析病例、拓宽诊疗思路带来了便利,但距离完全独立、精准地开展个体化诊断、处理复杂病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DeepSeek功能很强大,但它毕竟不能面面俱到,暂时还不具备代替医生进行临床诊疗的能力。从法律与伦理角度,决定了它不能替代医生。”向华强调。
对此,何清湖表示:“人工智能的趋势是我们必须要接受的,但是多大程度接受,在法律与伦理方面还应不断探索。”
未来的医生要懂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是大势所趋。”何清湖认为,应推进人工智能与医科教育的深度融合。
何清湖介绍,湖南医药学院成立了AI中医教学实验室,在教学过程中已经在尝试人工智能的应用。比如,可以通过图像识别系统,进行舌诊;通过穿戴设备,进行脉诊;再结合面诊、问诊四个角度获取患者信息,综合推理判断患者病症,生成相应处方。“当然,这样的处方开出来,必须要经过医生进一步判断处方的合理性。”
何清湖认为,未来的医生除了要懂医疗,也要懂人工智能。“国家鼓励新医科建设,医工融合、医理结合,我认为‘医工结合’在这个时代就是医学和人工智能结合。今年我们学院会申报智慧医学相关专业,为医学专业学生开选修课,甚至以后要作为必修课。”
在全国两会上,何清湖还特别关注基层医疗领域,他建议加强基层全科医生培训,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当前,基层医疗还难以承担起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公共卫生安全等“六位一体”任务,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及人工智能在新医科建设过程中发挥的促进作用,或许能成为解决基层医疗难题的一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