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智元报道
编辑:艾伦
【新智元导读】他是站在诺奖得主身侧的MIT天之骄子,用一篇完美契合时代痛点的AI论文愚弄了国会与顶级期刊,却最终败给了跨学科的常识。这不仅是一场关于数据造假的惊天丑闻,更是一次对学术圈盲目追逐风口、迷信权威与跨界盲区的残酷祛魅。当才华被野心吞噬,他编织的谎言虽然构建了一个严丝合缝的「完美世界」,却在现实的审视下瞬间化为泡影。
这是一个关于才华、野心与崩塌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名叫Aidan Toner-Rodgers,几个月前,他是MIT经济系最耀眼的「神童」,站在诺贝尔奖得主身侧,仿佛已经握住了通往未来的钥匙;
几个月后,他成了学术圈最大的丑闻主角。
天才的「完美画像」
把时钟拨回2024年年底,《华尔街日报》刊登了一张照片。
照片里,27岁的Aidan穿着褪色的牛仔裤,头发凌乱,透着一股典型学术极客的随性。
他站在两位经济学泰斗中间——一位是刚拿诺奖不久的Daron Acemoglu,另一位是著名的劳动经济学家David Autor。
从左至右依次为:导师Daron Acemoglu、学生Aidan Toner-Rodgers、宠物Puppy(真实姓名我们尚未查实)、导师David Autor
对于一个还在读博二的学生来说,这种待遇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Aidan并非出身名门,他来自加州葡萄酒乡塞瓦斯托波尔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小学老师,母亲经营音乐学校。
但他拥有一种让人信服的魔力。
在进入MIT这个全球最卷的经济学殿堂之前,他已经是纽约联储的研究员,履历无懈可击。
让他一战成名的,是一篇关于「人工智能与科学发现」的论文。
在这篇论文里,Aidan讲述了一个吸引力极大的故事:他拿到了一家大型材料科学公司的独家数据,追踪了1018名科学家。数据显示,使用了AI工具后,新材料的发现率暴涨了44%,专利申请增加了39%。
更绝的是,他的结论完美击中了经济学家的痛点,既不是盲目乐观,也不是一味悲观。
他发现AI确实提高了生产力,但主要是让顶尖科学家如虎添翼,却让普通研究员沦为「数据标注工」,甚至产生了强烈的职业挫败感。
一位看过论文的学者回忆道:「这简直太完美了。既有宏大的技术乐观主义,又有对人性的细腻洞察。」
但这正是问题所在:它太完美了。
不存在的实验室
Aidan告诉所有人,这些数据来自他的一位老同学工作的一家大型材料公司。
为了拿到数据,他经历了一个「噩梦般的过程」。
这篇论文迅速出圈,登上了《自然》杂志的推荐,甚至被引用到了美国国会的听证会上。
导师David Autor对此深信不疑,毕竟在MIT这种充满信任的学术氛围里,没人会怀疑一个才华横溢的学生会凭空捏造一千个人的工作记录。
直到这篇论文传到了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计算机科学家Charles Elkan手里。
Elkan曾在高盛和亚马逊工作,对企业运作有着本能的直觉。看着论文里那个拥有1000多名科学家、并在2022年就大规模部署AI工具的「神秘公司」,他皱起了眉头。
在美国,能拥有这种规模材料研发团队的公司屈指可数——3M、康宁、或者是陶氏化学。
Elkan心想:「如果哪家公司真开发出了这种能让研发效率翻倍的神器,他们早就满世界吹牛了,怎么可能藏着掖着?」
更让他起疑的是数据本身。
论文声称这家公司的科学家均匀分布在生物材料、金属合金、高分子等完全不同的领域。
在现实商业世界里,没有一家公司会这样「平均用力」。
Elkan给MIT的教授们发了一封邮件,语气委婉但致命:「这看起来不太对劲。」
材料学家的「大家来找茬」
如果说Elkan的质疑是基于商业逻辑,那么材料学界的反应则是一场纯粹的技术碾压。
伦敦大学学院的Robert Palgrave教授读完论文后,感到的不是惊艳,而是荒谬。
论文中展示了一张「新材料结构相似性」的分布图,那条曲线平滑得令人窒息。
Aidan作为一个经济学学生,声称自己用一种极高难度的计算方法(SOAP),分析了数千种新材料的晶体结构。
这种计算即使是专业的材料科学家做起来也极其头疼,更别说要跨越金属、陶瓷、聚合物等完全不同的物理形态。
「这就像有人宣称用一把尺子,同时精准测量了水的体积、风的速度和石头的重量。」一位材料科学家讽刺道。
有人翻出了另一篇关于「药物研发」的旧论文,惊讶地发现,Aidan论文里的数据分布图,竟然和那篇药物论文里的图表惊人地相似。
他似乎只是把「药物分子」换成了「无机材料」,直接搬运了那种「完美的数学分布」。
他构建了一个不存在的微观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所有的数据都严丝合缝地配合着他的经济学假设。
最后一块拼图
真正的实锤来自康宁,就是那个长期为苹果提供大猩猩屏幕玻璃面板的康宁。
还记得Aidan声称的数据来源吗?
虽然他在论文中匿名了,但在私下里,或者为了让故事更圆满,他似乎暗示过与康宁有关。
康宁公司的法务部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域名:corningresearch.com。
目前该网站已关闭
这个看起来很官方的网址,实际上是由Aidan本人注册的。
他可能用这个假域名伪造了授权协议,或者用来给自己发送看起来合法的「内部邮件」。
这是精心策划的欺诈。
面对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调查,Aidan选择了沉默。康宁公司拿回了域名,而MIT的调查委员会也终于敲下了法槌。
幻象破灭之后
今年5月,MIT经济系发布了一份冷冰冰的声明,宣布撤回这篇曾被寄予厚望的论文。
上下滚动查看
声明中没有提名字,但所有人都知道那是谁——那位已经悄然退学的「神童」。
导师Daron Acemoglu和David Autor,这两位加起来引用量破天的顶级学者,不得不公开发表声明「大义灭亲」。
他们承认对论文数据的真实性「完全没有信心」。
最令人唏嘘的是Aidan最后的反应。在那个由学术明星组成的群组里,他还在试图维持最后的体面。
他告诉同学们,这只是一个「数据版权纠纷」,是因为公司中途反悔了。
他在最后一条消息中写道,「这是一个巨大的、令人尴尬的不诚实行为。事后看来,我当初应该直接放弃这篇论文。」
哪怕到了这一刻,他承认了「不诚实」,却依然试图把这描述为一种「为了保住研究成果的无奈之举」,而不是彻头彻尾的虚构。
他欺骗了诺奖得主,欺骗了国会,欺骗了顶级期刊,甚至可能欺骗了他自己。
他利用了经济学界对AI变革的渴望,也利用了跨学科研究中的盲区——经济学家看不懂材料学,材料学家不读经济学论文。
如今,Aidan Toner-Rodgers已经从学术雷达上消失。
但在撤稿记录中,他留下的阴影依然挥之不去。
在名利与压力的诱惑下,人类制造幻觉的能力,远比AI要高明得多。
参考资料:
秒追ASI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