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日军践踏中国领土的同时,妄图推行殖民文化统治。面对日军的暴行,香港《大公报》揭露了日军蓄意对高校等文化机构进行肆意轰炸的真相。
战况危急,形势逼迫,搬迁势在必行。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与南开大学率先联合内迁,其他高校也不得不分批撤离,尽管路径不同,却都向着西南、西北腹地跋涉,为守护教育火种,寻一方安身之地。

△纪录片《西迁壮歌》
1937年,由9名日本人组成的小分队潜入杭州,企图掠夺被称为“东方文化金字塔”的140箱文澜阁《四库全书》和88箱善本。
作为中国古代规模最为宏大的丛书之一,《四库全书》共计36000余册,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丰碑。全书誊抄七套,分别珍藏于南北七阁。历经战火洗礼,文澜阁《四库全书》成为南方唯一的孤本。


△纪录片《西迁壮歌》
当时浙江省立图书馆馆长陈训慈面对战火连天的时局,果断决定提前把《四库全书》转运,离开杭州。
但他面临两大头痛的事情,一个是经费,当时教育厅没有给他拨经费,一个就是交通工具,要拿什么来搬。

△纪录片《西迁壮歌》
陈训慈馆长就去找他的老师,竺可桢校长。
竺可桢得知此事心急如焚,面对紧急情况,他很快作出了回应。

△纪录片《西迁壮歌》
1938年初,竺可桢紧急电告国民政府教育部,强调“文澜阁《四库全书》硕果仅存”。国民政府教育部随即致电浙江,提出“兹为保全国家文献起见,望贵省府设法运黔”。

电报中说的 “黔”,就是西南腹地的贵州省。作为抗战期间的战略大后方,贵州无疑是烽火西迁的重要目的地之一。
军事科学院原世界军事研究部副部长罗援认为:“从战略上来看,由于贵州它有一个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当时还没有受到战火的殃及,相对安全。”

△纪录片《西迁壮歌》
硝烟弥漫中,文澜阁《四库全书》即将开启西迁大幕,前路未卜。这部中国文化的瑰宝,如何才能躲过连天战火和劫掠之手?
当《四库全书》运至浙江江山时,运输车中有一辆在离峡口不远处倾覆,十一箱翻落池中。书箱沉重,很快沉至河底......转运途中遭遇的这场落水危机,如何化险为夷?

△纪录片《西迁壮歌》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背景下,中华民族曾开启文化与高校的悲壮西迁。
这是一场“文军长征”。纪录片《西迁壮歌》将于11月24日22:04在CCTV-9重磅开播,该片聚焦抗战时期浙江大学等高校、文澜阁《四库全书》与故宫文物等西迁贵州的壮阔历程。面对日军侵略,以竺可桢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秉持坚定信念,扛起文化抗战的重任。
这场文化西迁不仅在战火中守护了中国文化血脉的延续,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前行。

△纪录片《西迁壮歌》
锁定CCTV-9
11月24日-28日
每晚22:04
纪录片《西迁壮歌》
敬请收看

来源 | CCTV纪录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吴艺舟
统筹 | 吴亚鹏
编审 | 赵禾稼
上一篇:衣服穿对不穿贵,这些才是最适合普通人的穿搭,优雅又简约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