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梁纲 饶宇飞
前不久发布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大模型技术正在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电力行业迎来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时刻。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国网河南电科院”)坚持技术赋能,依托国网光明电力大模型,开展“外包人员天眼查”智能体建设,推动安全管理迈向“智能问数”时代。
“过去查一个外包人员的完整信息,需要在多个系统、不同页面间反复切换,耗时耗力,”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安监部副处长栗晓政坦言,“数据虽然都在,但它们像被锁在不同的柜子里,取用不便。”
随着河南电网规模不断扩大,外包作业人员呈现数量多、流动大、管理难的特点,传统管理系统难以应对灵活多变的查询需求。2025年年初,国网河南电科院凭借在电力数据与人工智能融合应用方面的深厚积累,承接国网河南电力安监部“外包人员天眼查”试点研发任务。
在国网河南电力安监部指导下,国网河南电科院联合国网河南信通公司组建攻关团队,创新应用“智能路由+多通道响应”机制,将查询请求智能分流:高频问题通过API接口秒级响应,规则类查询匹配模板精准输出,复杂问题则由自然语言转SQL引擎深度处理,让AI真正理解需求、准确回应。
“就像给人指路,近道、大路、小路分开走,不堵车、不绕路。”团队成员形象地比喻。
经过数月攻坚,智能体已覆盖3150个字段、4000余万条数据,涵盖人员资质、作业、违章全维度信息,支持查询、统计、分析三类任务,实现“快速版”与“思维链版”双模式,兼顾现场效率与管理深度,获得试点单位广泛好评。
对现场人员而言,智能体成为“随身参谋”,能在开工前查询人员资质和近期表现,做到心中有数。对管理人员来说,智能体化身“分析专家”,能直接统计人员流动、年龄分布等数据规律,助力精准施策。
从“人跑腿”到“数据跑路”,从“固定报表”到“随问随答”,国网河南电科院以扎实的技术积淀,推动安全管理迈向“数智融合”新阶段。未来,国网河南电科院将继续深化“用技术监督促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为推动电网高质量发展持续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