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是知识工作者的挖掘机,大幅提升教学与科研生产力。
——————————————
学生用AI来做作业、甚至完全照搬的情况,在高校中越来越普遍,如何解决这一矛盾问题呢?
王珏老师给大家支几招,看看是否管用。
一、给学生作业“立规矩”、“设红线”
因为如果学生用AI写作业,而老师还要去批改作业的话,是毫无意义的。
立规矩,就是要明确告诉学生:可以用AI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并说明AI的贡献。
设红线,则需要定一个AI风格检测的比例,让数据说话,而不是老师自己凭经验。就像本科生毕业论文那样,比如最高不得超过40%,否则老师就直接退回作业。
可以免费进行AI风格检测的工具有:
混元大模型AI风格检测:https://matrix.tencent.com/ai-detect
天目AI风格检测:https://tianmu.people.cn/welcome
英文AIGC检测可以用:https://gptzero.me/,不过是付费的,而且相当不便宜……
二、重新设计作业的内容与形式
同时,老师也应理解:时代不同、技术手段不同,以前有效的作业形式,在AI时代可能就不合适了。
比如最典型的是“小论文”。专业写作本来是训练学生非常好的方法,但AI分分钟就能写出一个不错的小论文,足以用来应付老师的作业。甚至,如果一个学生稍微用点心,还能够得到“优秀”的分数,这在前两年西方高校中是屡见不鲜的事情(当时很多教授还不知道 chatGPT)。
因此,老师需要“釜底抽薪”,重新设计作业的内容与形式,使得单凭AI无法完成、或难以完全胜任。
以下是王珏老师根据个人思考、并询问了AI的建议,初步总结的一些可能的作业形式。
【思考的总体出发点】
AI可以帮学生写文本,但无法取代、或可以“验明正身”的是什么?
比如:动手制作的实物、去过的真实场景、思考的过程痕迹、与他人的社交活动……
一、实物性作业:让AI无处发力
学生可以利用AI复制-粘贴,但却无法让AI切割-打磨!
✅ 作业形式:要求学生的作业为“实物”
要求:学生提交的作业为“实物”,尤其适合工科
一张手绘的细胞结构图、一个机械构件、一块自己设计的电路板
当然,让学生附带着提交“设计思路”、“制作流程”、“踩坑大全”,哪怕这是用AI写的也无妨,因为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他已将知识内化于心、转换为自己的技能!
二、过程性作业:AI无法“还原”你的思考过程
AI可以给出答案,但无法还原一个真实学生的思考路径。
✅ 作业形式:思维过程文档+个人反思记录
要求:学生提交一份文字性作业时,必须附带:
手写草稿或思维导图照片(要求拍照)
修改记录(如Word的修订模式)
一段300字反思:你最初怎么想的?在哪一步卡住了?AI帮你了什么?你否定了AI的哪些建议?
AI无法伪造:AI无法生成“你”的卡点、你手写的草图、你真实的修改轨迹。
案例:某高校哲学课老师要求学生提交“AI对话记录+批判性批注”,学生必须指出AI回答中的逻辑漏洞,并给出自己的反驳。结果学生不得不认真读AI、动脑挑错。
三、情境化作业:AI无法“在场”
AI没有身体、没有经历、没有情感,无法体验真实世界。
✅ 作业形式:现场观察+即时记录
要求:学生必须实地走访某个场所(校园、社区、博物馆、企业),完成:
现场拍照+时间水印
一段现场录音(如采访路人、观察对话)
一篇结合理论的观察报告
AI无法替代:AI无法“去现场”,也无法生成“你”的所见所感。
AI不能代替你与同学坐在一起,彼此交流、辩论。
✅ 作业形式:小组辩论+角色扮演+互评
要求:
4人一组,每组抽签决定立场
现场辩论(可要求拍照、或腾讯会议截图)
互评打分,纸质表格上交(学生互相评价谁的发言最有说服力)
每人提交**“我在小组中的贡献说明”**(包括发言时间戳、我提出的观点、我反驳了谁)
AI无法替代:AI不能“替你发言”,也不能“替你被队友反驳”。
五、即席发言:AI无法替你“即兴说话”
这是最传统但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 作业形式:课堂即时提问、答辩
要求:
“你第3页这个观点,和上周读的福柯文本有什么矛盾?”
“你说AI会削弱批判思维,那你为什么还用AI查资料?”
学生提交书面作业后,随机抽3个问题,现场回答(可线上)
问题不涉及“标准答案”,而是针对其作业内容追问:
AI无法替代:学生必须真正理解自己写的内容,否则一问就露馅。
六、作业讲解视频:AI无法“露脸”
AI无法出镜帮助学生讲解作业。
✅ 作业形式:5分钟出镜讲解
要求:学生在提交纸质作业的同时,还需要对自己的作业进行5
纸质作业
对自己的作业进行5分钟出镜讲解
AI无法替代:AI无法“露脸”,即便学生照着讲稿念,也会对学生学习多少有点帮助。
七、“AI+批判”作业:把AI变成“靶子”
不是禁止AI,而是让学生“打AI”。
✅ 作业形式:“AI生成内容+学生批判性改写”
要求:
学生先用AI生成一篇答案,或者用多个AI生成同一内容
然后逐段批注:哪里逻辑不通?哪里事实错误?哪里牵强附会?哪里空洞无物?哪里价值观有问题?(Word批注功能、或手写批注)
最后重写、整合为“人类升级版”(可要求标注AI或本人的贡献)。
目的:学生必须读懂AI、质疑AI、超越AI
最后,套用王珏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教育需要培养学生“AI所不具备的能力”,
作为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在平时作业、学业考核时,布置“AI无法胜任的作业”,无疑是支撑这一目标的关键举措!
您觉得如何才能有效应对学生抄袭AI?欢迎留言分享!
上一篇:苹果出手,从系统层面修复macOS 26系统Electron架构应用卡顿问题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