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城市遇上AI,生活该由谁掌舵?
创始人
2025-11-14 13:44:50

城市里,AI与算法几乎无处不在

图源:视觉中国

在今天的城市里,AI与算法几乎无处不在。它决定了你打开手机时看到哪条路线、哪家餐厅、哪段视频;它在后台调度出行、分配能耗、计算时间;甚至在你没有察觉的时候,重新编排了人与空间的关系。

但与此同时,城市也在发生另一种变化。电动车与外卖小哥让街道变得拥挤而生动,公园与咖啡馆重新成为人们停留与相遇的场所,而餐厅、社区、园区这些最日常的场景,仍旧依靠“烟火气”维系着人的温度。

AI带来了效率、秩序与精确,却也让人开始追问:当生活越来越被算法组织,我们还需要什么样的城市?当技术能预测一切,人与人的偶遇是否还值得被保留?

11月1日下午第三届三联人文城市奖成都云游的开麦Blah板块以一场题为“算法与烟火:AI时代的人文城市生活”的对谈展开。

滴滴企业版业务中台总经理张利丹,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AMA艺术工作室主持建筑师马泷,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ITDP)东亚区首席代表刘岱宗,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产业园区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廉毅锐,一坐一忘云南菜创始人李刚,共同与三联生活传媒副总经理李伟对话,在轻盈的秋日午后,谈论AI与算法如何改变城市与生活的关系。

编辑 | 李靖越

马泷:

我想用一个情境来说明AI和生活的关系。我们在北京做的丽泽城市交通超级综合体是2002年国际竞赛中标的项目。这里将有5条地铁线汇聚,其中包括大兴机场线。但它离市区50多公里,因此需要在丽泽设置城市航站楼。

这个项目仍在推进,我们当时实际上是在描绘一个2030年的场景:

第一幕,智慧停车。未来的停车不是“找车位、倒车入库”,而是算法+AI驱动的托举机器人密集存储,效率是传统的3倍。你在地面一层“交车”,系统自动送往地下密集库;取车同理。我们已经在多个建筑里这样做了。

“算法与烟火:AI时代的人文城市生活”沙龙现场

第二幕,城市航站楼。旅客在这里在线值机并托运行李,行李全程可对接机场系统。我们在推动“始发地→目的地→家门口”的联动(正与快递体系对接),实现重行李点对点直送。

这些场景都有可行性的基础,关键是技术迭代把它们落地。

马泷在“算法与烟火:AI时代的人文城市生活”沙龙

李伟:

刚才提到的很多功能,现实中我们已经在感受。就个人体验,大兴机场的步行距离更合理,地铁直达航站楼、值机行李联动、商业与步行的融合,让出行过程更顺畅。

顺便请教一个细节:首都机场T3步行距离为什么会显得长?

马泷:

T3建设时,T2东跑道已完成,东侧还有六环路穿过。第三条跑道只能按国际最小间距1525米布置,导致航站体量只能南北直线展开,难以“横向做宽”。这就是步行距离的结构性原因。当然,从健康角度讲,下飞机多走两步也未必是坏事。

刘岱宗:

从国际视角看,自动驾驶的一个重要结果可能是私家车的减少。当车辆“招之即来、呼之即走”,算法高度贴合需求,拥有就不再必要。我们正在推进出行即服务:把开车、地铁、骑行等方式按你的目标拼装成完整出行链。

随着“低空经济”等工具补充,AI可以在更多场景里优化组合。将来你可能像买年卡一样包年购买一整套出行服务:周末、通勤、机场接驳,各取所需。这对企业也意味着从“割裂的单点服务”转向“整链式服务”

再补一句:小汽车是家庭里最差的投资之一。花几十万买的资产,每天有20多个小时在闲置,还要付停车等成本。共享更能提高资产周转与道路效率,这也是“人文城市”里资源循环的题中之义。

刘岱宗在“算法与烟火:AI时代的人文城市生活”沙龙

李伟:

我看了自己的驾驶数据:一年开车600多小时,平均每天不到两小时;通勤速度其实也不快。很多时候,还得为停车预案A/B来回算时间,成本和负担都不小。

刘岱宗: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自动驾驶+平台算法会逐步削弱“必须拥有”的理由。机器不会“嫌弃短途单”、“下雨打不到车”之类的人为波动,服务的确定性更高

张利丹:

我认为技术真正改变出行,体现在三个核心要素上。第一时间更可控:通过地图算法团队实时分析路况,预估时间已从“需要留缓冲”变得越发精准;第二出行有保障:商旅AI助手通过大数据汇总和高密度分析,能够帮我们规划出行程信息以及一键打车去往下一个目的地。第三体验更顺畅:场站内精准导航等细节,让出行更从容。

配备AI辅助移动传感器的现代车辆

图源:视觉中国

AI在某些方面有绝对优势,比如能够快速加工大量的信息,有逻辑地推理决策,它所加工的信息,普通用户在几秒内几乎不可能轻松获取;但与此同时,人性的价值和需求不能被忽视。“每个人的生活都有自己的算法”——有人省钱给娃买玩具,有人攒里程换旅行,有人宁愿多走10分钟也要住熟悉的酒店;每个手机背后的人的性格是丰富的,他的需求是具体的。

就好像今天我们看这个现场,很多人平时也有工作的琐碎,也会极致地追求工作效率,但不妨碍他周末的时候可以休闲地坐下来。就是不只有眼前的琐碎,人就是要休闲,要有远方,有诗有休憩。

张利丹在“算法与烟火:AI时代的人文城市生活”沙龙

廉毅锐:

我先以个人感受开场:这是我半年受重伤后第一次再踏上绿茵场。人的城市体验,不是“绝对理性”或“绝对道德”的理想国。三年前,我们用AI做了一个3分钟短片在平遥电影节放映;半年后更新的软件三天就能做得更好。AI不是“门外的敲门者”,它已经是坐在客厅里的大象——关键是如何相处。

关于“车”:从量化看“买车不划算”没错,但车也承载情感与私人空间。有时人就是想在车里待一会儿、抽支烟,或“踩一脚油门”去远方——这是个人空间与自由的需求,是“租一辆更高性能的车”替代不了的。

自驾出行是多数人所向往的自由

图源:视觉中国

城市治理层面,算法将主导越来越多的规训。我的关切是:给算法“人性化的容错”。别让“冷冰冰的规则”取代一切。也许应该在数据团队中引入艺术家、哲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者,一起定义问题与算法。

餐饮同理:吃饭不仅是“吃饱”,还有锅气、仪式感、团聚。人类愿意延续,靠的不只是效率,还有“好吃”、“好看”、“一起吃”的甜头。电动自行车方面,我更倾向把它看作过渡性产品。若为此大规模固化基础设施,5—15年后可能成为新的存量负担。要谨慎评估再投入。

廉毅锐在“算法与烟火:AI时代的人文城市生活”沙龙

李刚:

就我们而言,并不激进拥抱技术。疫情期间我们尝试了扫码点餐,但结束后就全面恢复人工。我们更看重与顾客的眼神和交流,也希望把少数民族员工的质朴与温情传递出去。外卖是潮流,但会削弱现场的温度与社交。餐饮仍需要现场的“锅气”和面对面的场景。

李伟:

外卖与电动两轮的爆发,也带来了城市空间管理的新难题:停车区、停靠点、路侧空间等等,很多设计当初并未考虑。是改造,还是重新分配?

刘岱宗:

我们在做北京CBD与电动自行车停车规划。街道空间有限、已成型,关键是权利再分配。目前约80%街道空间被小汽车占据,但电动自行车保有量更大,安全事故占比也高。

雨中的外卖骑手

图源:视觉中国

要做两件事,一是严格治理与规范:限速、戴头盔、上牌、记分、年检等,体系化重构;二是空间重分配:在没有新增空间的前提下,压缩小汽车占用,为公交、骑行预留合理通道。

另外补充一点:算法有价值导向。2019年我们在上海、北京多次对比发现,个别导航在预测差距很大的情况下仍优先引导打车而非公共交通。超过正常误差时,这已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价值取向——你希望鼓励绿色出行,还是继续偏好小汽车?

李刚在“算法与烟火:AI时代的人文城市生活”沙龙

马泷:

我承认我是“喜欢车”的那10%。比如自驾去小兴安岭看秋色,很多路段没信号、没导航,那种感受对我很重要,必须开自己的车才完整。餐饮方面,我特别在乎现场的锅气。在线购物把很多商业吸走了,线下餐饮占比从40%提高到60%甚至更多,因为它需要到店体验。电动两轮这几年在城市爆发式增长,速度快、不戴头盔等安全问题确实突出,需要尽快补规则。

李伟:

回到工作与生活的综合体。现在很多楼宇里,工作、健身、餐饮、社交混在一起;上班时间也更弹性。这样的综合体在技术与空间设计上要如何匹配?

马泷:

这确实是我的常规工作。过去十几年我们给互联网/科技大厂做了很多总部园区(包括你提到的那栋华为楼)。我曾想把总部园区作为人文城市的案例提交:动辄上万人在其中,早晚高峰错位,如何让他们在高强度工作中“被看见、能喘息”?

实践里,我们做过可在楼内散步的大平层环道、丰富的员工餐饮,也有把午餐补贴外溢到周边社区,让人走出去吃,获得更多选择。我的原则是:别过度设计,把选择权交给人,因为企业文化与个人偏好各不相同。当然,也见到“理想被现实反噬”的情况:本来用来散步的区域,后来摆满了午休床。这就是真实的使用,也应被包容。

“算法与烟火:AI时代的人文城市生活”沙龙现场

李伟:

从规划角度看,“打开边界”似乎比单纯“配齐功能”更重要

廉毅锐:

我们做过相关案例研究,发现封闭的大院式园区更容易让新来的年轻人产生孤立与幻灭。最简单有效的手段就是把边界打开,与城市发生真正的互动。

功能上,先把基础配套织补齐,再做问卷找差异化需求。不同城市、不同人群的需求差别很大。还有一个长期困境:真实需求约等于30%商业配套,而规范可能只给小于等于15%,这需要在合规与真实之间寻找平衡。

沙龙嘉宾合照

刘岱宗:

从交通—价值—创新的逻辑看也是这样。上一代(企业)总部喜欢封闭堡垒;新的互联网公司更强调开放平层、偶遇与可达性。人是社会动物,见到彼此才能激发新的想法,交通与空间就要鼓励相遇。

李刚:

园区餐饮我们有过邀约,经验还不多。云南菜相对小众、有门槛,可能更适合开在城市肌理里;我们在尝试“云下”这样的新品牌,未来与园区合作也有可能。

张利丹:

从员工体验看,我赞同“协同需要非正式空间”。当彼此有摩擦,“去喝杯咖啡、吃个简餐”,往往能更快缓解;健身房也是增进感情而不占太多工作时间的好方式。

李伟:

今天我们从交通、消费、综合体聊到治理与价值取向,底层还是“技术服务于人”:提升效率、改善生活、增进互动。

运营编辑:毕然

开麦 · Blah 是一城城市的开放对话,也是一座“思想剧场”。当思考与生活在同一个现场交汇,城市便有了新的语气。

四场围绕城市展开的沙龙,在不同时间陆续开启:从技术与日常的关系,到建筑师如何重新发明城市的玩法;从城市故事的延续,到“附近”如何被重新发现。

这些对话既是分享,也是一种公共练习。建筑、影像、文学、策展、生活方式等不同领域的实践者,将围坐一桌,交换经验与想法。人们将从故事出发,谈算法、谈街道、谈邻里,也谈身体与情感。

公共空间奖 (人与场所)

旨在表彰体现人文关怀、推动社会公平、提升城市公共生活质量的城市公共空间,包含建筑/规划等实体空间实践。

建筑贡献奖 (人与建筑)

旨在表彰出色的建筑单体或群体设计,通过建筑本身及其赋予的空间功能,为改变人们的生活起到积极作用甚至带动区域或城市整体人文发展:可以是新建、改建或修复的建筑项目。

社区营造奖(人与社区)

旨在表彰有规模的、对居民共同生活具有启发意义的营造活动,可以包含社区空间营造、社区环境治理与社群运营等社区实践。

生态友好奖 (人与自然)

旨在表彰尊重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城市实际发展提供绿色、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的设计实践/技术研究,包含生态修复、绿色建筑、城市景观等。

城市创新奖 (人与城市活力)

旨在表彰在城市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上积极探索的、有实验性和创新性的项目,包含空间设计、公共艺术、城市事件等实体或非实体项目;或者积极寻求更好城市人居生活,为解决包括交通、医疗、教育等城市问题而做出创新探索的长效实践。

2023/04/01-2025/03/31 期间建成的、在中国境内的实体或非实体项目,包括建筑单体、景观空间、生态系统、社区营造、创新实践以及非实体的城市公共性事件和系统解决方案。

在地

LOCALITY

我们的城市空间应该根植于地域文脉,将历史记忆融入当代生活场景,重构人与场所的深层联结。

融合

INTEGRATION

我们需要兼容城市不同群体的需求,打破多重边界,构建多元共生的社会生态和城市文明。

创新

INNOVATION

我们需要以创新的方式来应对更为复杂时代的挑战,在环境友好、经济繁荣与社会公正三个方面,探索中国城市的未来范式。

可持续

SUSTAINABILITY

我们倡导人与环境的平衡共生,资源的循环利用,从而延续生命系统,推动居民福祉的世代共享。

组委会主席

李鸿谷

组委会成员

贾冬婷/李伟/吴琪

总策划

贾冬婷

项目执行

活动:潘鸿/宋洋

品牌:袁潇雪

策划:俞冰如/吴佩珊/吴小霜

传播:沈雨潇/李靖越/黄丹蕾

商务:蒲军强/申倩倩

指定独立计票机构

北京市东方公证处

负责统计和复核选票的工作,

终审统计结果将在颁奖典礼前对外保密。

视觉设计

4aC Design

战略合作伙伴

滴滴企业版是滴滴旗下的一站式企业出行与商旅平台,为企业客户提供商旅管理与服务。致力于以 AI为核心驱动力让行程无缝衔接,打通高效差旅全场景,无需繁琐切换,一个App即可完成机票-酒店-火车票用车全链路预订。

成都文旅集团是成都市聚焦文旅体产业融合发展的市属国有企业,承担着全市文化、旅游、体育产业资源整合、建设、运营和城市文化旅游品牌对外推广等职责,先后打造了宽窄巷子、西岭雪山、“天府古镇”系列、夜游锦江、熊猫灯会、西村大院、中国网球巡回赛等文旅体品牌,近年来,先后荣获“中国旅游投资企业百强”“四川省文化旅游产业旗舰企业”等荣誉。

成都体投集团是成都市委市政府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和创建 “世界赛事名城”战略部署,推动成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而发起的专业化平台公司。目前管理7家、参股2家下属企业,资产规模42亿元,运营体育资产共12处,面积约27.5万㎡,是成都市体育产业链主企业。

西村大院是成都文旅集团旗下文商旅体融合项目,位于成都市青羊区贝森北路1号,由2025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刘家琨设计。项目呈院落式C字型半围合形态,巧妙融入院落、林盘、再生砖等元素,配套中心球场、空中跑道、艺术空间等个性化设施,以“体育 +”为核心,多业态融合发展,着力塑造共创共享的创新生态聚落和成都生活方式目的地,高质量打造成都城市级复合型消费地标。

品牌共创合作伙伴

单农以“让更多人高品质地朴素生活”为理念,呈现质朴而讲究的生活方式,传递安静有力量的生活态度。自2013年创立至今,单农已在全国开设超过100家品牌直营门店,持守“当下即经典”的设计哲学,探索穿着本质,创造自在美学。

首席礼遇官

东边野兽是诞生于上海的东方草本可持续美肤与生活方式品牌,旨在通过复兴中国草本的功能与文化价值,探索健康与美的东方解法。东边野兽关心的不只是变得更美,而是如何更健康、更愉悦,实现一种长期主义的“可持续的美”;展开一场真诚、勇敢、浪漫的实验。

品牌好友

创立于2006年的云南菜品牌一坐一忘,19年来持续深挖好吃健康的云南菜,坚持每周2-3次从云南空运新鲜食材,把云南味道带回城市餐桌。致力于展示云南的多民族文化,倡导“一坐一忘”的慢生活理念,传递云南山水和云南人的真诚与美好。

场地支持

2025.05

评奖启动,提名团提名

2025.06

初审团针对提名项目进行投票,

评选出入围项目

2025.07-09

终审团针对入围项目进行实地考察

2025.09

终审团终评会

2025.11.1

第三届三联人文城市奖颁奖典礼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震惊:工作11年社保未买合同未... 工厂每个月给张某部门发放的工资单。◆ 工作11年社保未买合同未签 厂方负责人拒绝接受采访,龙华街道劳...
最新或2023(历届)大连社保... ① 已设置密码,请使用个人编号+密码查询② 未设置密码,请使用个人编号+身份证号查询二、大连社保电话...
温州网上社保查询个人账户 温州... 温州社保个人查询温州社保网上查询温州市社保个人账户查询温州社保查询网址:说明:打开页面后请输入个人社...
最新或2023(历届)外地人该... 外地人如何办社保五险一金?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五险一金包括什么,社保包括哪些这些基本的知识,这里我们需...
最新或2023(历届)北京社保... 最新或2023(历届)1月底,北京宣布集中上调7项北京社保待遇标准。上调的北京社保待遇包含城乡居民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