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总是会对着毛绒动物玩耍和说话。但现在,他们的玩具可以回话了,这要归功于一批将聊天机器人和语音助手植入儿童玩具的公司。
这一趋势在中国尤为盛行:深圳市玩具行业协会和京东最近的一份报告预测,到2030年,该行业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140亿美元),其增长速度几乎超过消费级人工智能的任何其他分支。
根据中国企业注册数据库“企查查”的数据,截至2025年10月,中国有超过1500家人工智能玩具公司在运营。 该市场的最新入局者之一是一款名为BubblePal的玩具,这是一个乒乓球大小的设备,可以夹在孩子最喜欢的毛绒动物上,让它“开口说话”。
这款小工具附带一个智能手机应用程序,让父母可以在39个角色之间切换,从迪士尼的艾莎公主到中国经典卡通人物哪吒。它售价149美元,自去年夏天推出以来已售出20万件。
该产品由中国公司Haivivi制造,并基于DeepSeek的大语言模型运行。 其他公司则以不同的方式进入市场。
另一家中国初创公司FoloToy允许父母通过训练,让熊、兔子或仙人掌玩具用自己的声音和说话模式讲话,从而进行个性化定制。
FoloToy报告称,其2025年第一季度售出了超过2万个AI毛绒玩具,几乎相当于其2024年的全年销量,并预计今年的销量将达到30万件。
但中国AI玩具公司的目光已越过国界。BubblePal于2024年12月在美国推出,现在也已在加拿大和英国上市。而FoloToy目前已在包括美国、英国、加拿大、巴西、德国和泰国在内的10多个国家销售。
AlphaWatch.AI的中国科技分析师Rui Ma表示,儿童AI设备在中国市场尤为合理,因为那里已经有一个成熟的儿童教育电子产品市场——而这个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并未达到同等规模。
FoloToy的首席执行官孔苗苗告诉中国媒体“白鲸出海”,在中国以外,他的公司仍处于“接触那些对AI感到好奇的早期采用者”阶段。 中国的AI玩具热潮建立在几十年来专为儿童设计的消费电子产品的基础之上。
早在20世纪90年代,步步高(BBK)等公司就推广了电子词典和“学习机”等设备,并将其作为教育辅助工具向家长营销。这些玩具与电子产品的混合体可以朗读、讲述互动故事,并模拟玩伴的角色。 然而,竞争正在加剧——美国公司也已开始开发和销售AI玩具。
音乐家Grimes帮助创造了一款名为Grok的毛绒玩具,它可以与孩子聊天并适应他们的个性。玩具巨头美泰(Mattel)正在与OpenAI合作,将对话式AI引入芭比和风火轮(Hot Wheels)等品牌,首批产品预计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公布。
然而,在中国购买了AI玩具的家长的评价褒贬不一。尽管许多人欣赏这些玩具无屏幕且带有严格的家长控制功能,但一些家长表示,它们的AI功能可能存在小故障,导致孩子很容易就玩腻了。
家住北京的Penny Huang为她五岁的女儿买了一个BubblePal,她的女儿主要由祖父母照顾。Huang希望这个玩具能让女儿不那么孤单,并减少她总是想玩大人智能手机的请求。
但新鲜感很快就消失了。 “它的回答太长太啰嗦了。我女儿很快就失去了耐心,”Huang说,“它(的角色扮演)感觉不沉浸——只是一个有时听起来格格不入的声音。”
另一位使用BubblePal的家长Hongyi Li发现其语音识别有延迟:“孩子的言语是零碎和不清晰的。玩具经常打断我的孩子或误解她说的话。而且它仍然需要按下一个按钮才能互动,这对幼儿来说可能有点困难。”
Huang最近把她的BubblePal挂在了二手交易平台“闲鱼”(Xianyu)上出售。“这就像我女儿玩了五分钟就腻了的众多玩具之一,”她说。“她最想玩的还是我的手机。”
原文发自外媒MIT Technology Review,作者Caiwei,AI玩具潮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