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一谈到AI,就好像拿到了大力丸。吃了它,就能瞬间变强,所有问题迎刃而解。
可是我隐隐觉得,哪里不太对。
前几天上班路上,听万维钢老师的专栏。他说到一句话:
AI对人的影响不是均匀的。
我一拍大腿,恍然大悟。
来到办公室,我一阵搜索,找出一份报告。数据佐证了万老师的观点。
你看,实验者把员工分成两组。蓝色是工龄短的初级员工,红色是工龄长的资深员工。让他们使用同一个AI工具,看效果如何。
结果,工龄短的员工,产出增加了30%左右。而工龄长的员工,只增加了10%左右。
换句话说:AI能让普通员工变得更厉害,但对中高级员工,影响没那么大。AI对人的影响,真的是不均匀的。
这个数据很有意思,你一眼能看出一个现象:AI,是普通员工的“福音”。就像万老师说的那样:
你明明“不会”,现在AI能让你看上去很“会”。
比如,过去写一篇文章。如果你文笔不好,找素材也费劲。一个人吭哧写半天,最后只是小学生作文水平。现在呢?有了AI,你突然觉得自己“开了窍”。动动手指,给AI下达指令,“参考鲁迅写篇文章”。写出来一看,你立马觉得自己行了,文学梦的实现不远啦。
再比如,想翻译一本英文小说,但你英语很差。用了AI,这事变得非常简单。一键翻译,几十万字的小说,几秒钟就翻译好了。甚至还带语气,非常自然。
这就好比一场闭卷考试,突然开卷了。原先只能考20分的人,现在能轻轻松松60分。
这种从“不及格”到“及格”的巨大跃升,自然让人觉得AI是“大力丸”,功效太棒了。
但是,这颗“大力丸”到了中高级员工手里,药效似乎就没那么猛了。
因为AI能做到的事情,他们本来就会啊。甚至,还可能做得更好。
我认识很多作家朋友,都有过这样的困扰。把核心观点喂给AI,让它照自己的风格写篇文章,想着在这基础上再改改就行了。
结果,出来的稿子,每一句单独看都是对的,但合在一起,就是怎么看怎么奇怪,而且还说不出哪里奇怪,就是带着一股“AI味”。
最后没办法,只能把AI稿扔在一边,再一个字一个字手敲。最后几步路那细微的“手感”,AI目前没法代劳。
AI能让20分的人变到60分,但只能让90分的人变成91分。
你看,AI的出现,其实是打破了信息差。让初级员工与高级员工之间的差距,缩小了。
同时,AI还会引起另一个现象的发生,很多初级技能的门槛消失了。
无论是现在的AI时代,或是未来,优秀总是相对的,厉害也是相对的。“相对性”是一个永远不会变的概念。
怎么理解呢?举个例子,为什么会觉得鲁迅文章写得好,郎朗钢琴很厉害?因为你写不出、弹不了。鲁迅和郎朗,相对你,他们是厉害。
AI在做的,就是“消除相对性”。
它能让所有人都写出好文章,当大家都能做到的时候,优秀,就不存在了,被敬仰的鲁迅就变成了平均值。
举个例子,以前淘宝上有很多设计师,专门画好玩的头像,或做搞笑的视频。做一次,几十块到几百块不等。这样的店,当时特别火。
有了AI后,我发现,再也不用上网找人做了。
我把照片发给AI,几秒钟,它就能给我一张很不错的卡通头像。不光卡通,还能做科幻、手绘、3D、乐高等上千上万种风格。
做视频,也容易多了。
之前,公司的同学会把我发给AI,做了许多搞怪的视频,我能理解,他们想发泄平日里对我的怨念。
但也不得不说,那些视频质量非常高。
你看,以前需要花钱才能做的事,现在几乎不要花钱,动动手指,AI就做好了。
就没有理由专门去找人画简单的图,做解压视频了。
看上去,AI似乎“缩短”了不同人群间的差距,普通人也能变“专家”。
但实际上,AI也制造出新的差距:能不能用好AI,正成为衡量个人能力的新标准。
麦肯锡今年的一份报告有提到,现在企业最看重的是员工能不能用好AI,这叫“人机协调能力”。那么,到底什么是“用好AI”?
抛出像“帮我写一篇文章”、“帮我写一段音乐”这样的问题给AI,这算用好AI吗?
不算。
用好AI,关键在于理解:不同阶段的人,要用不同的方式使用AI,找到AI的“高级用法”。
如果你是新入行的初学者,那你就爽了,你相当于有了一位可以随身携带的全能老师。
比如,你想做音乐。放以前,那得不知道要花多少钱,找老师不知道要学多久。但现在,给AI一句指令,直接大功告成。质量不见得很高,但60分起码是有了。
这甚至会让你产生一种“幻觉”:我现在强得可怕。
可如果你是经验丰富的老手,你就得琢磨,到底哪些是AI无法替代的壁垒。
比如我们这个小破公众号,就每天在琢磨。在这个AI文章满天飞的时代,究竟有什么是难以被取代的?
比如,我的一手信息。我经常去游学、请教高手、拜访企业。这些一线带回来的视频、照片、观点、感悟,就是AI再怎么也没法得出的。或者说,得出了也是编的。
同时也要注意,不要指望AI让你迅速从90分变100分,它的价值,是帮你慢慢地到91分,92分,乃至92.5分。
现在的AI,只能说它是你的副驾。开车上路,它帮你看地图,报路况,告诉你哪里该避让。但你不能把方向盘交给它。一交给它,完蛋。你如果是真的高手,你的水平反而被它拉低了。
所以,要对AI祛魅,重新定位AI在工作流中的角色,放大你的优势,而不是替代你的思考。你怎么用AI,决定了它能发挥多少价值。
那么,你会怎么用它呢?
希望你,找到自己的答案。
参考资料:
1、AI如何影响低中高级技能——万维钢·精英日课6
2、The Effects of Generative AI on High-Skilled Work: Evidence from Three Field Experiments with Software Developers* ——Kevin Zheyuan Cui, Mert Demirer, Sonia Jaffe, Leon Musolff, Sida Peng, and Tobias Salz
观点/ 刘润 主笔/ 海盐 编辑 / 歌平 版面 / 黄静
这是刘润公众号第2733篇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任何机构或个人抓取本文内容,用于训练AI大模型等用途
PS:亲爱的朋友,我的年度演讲,也到了最后筹备阶段。还有最后22天。
为了这场演讲,我一刻不敢停歇。我会把这一年咨询、参访、请教、游学的精华,浓缩成一场4小时的演讲,向你汇报。我为你准备了历年演讲的PPT、回放以及全文稿。欢迎你
线下门票也已同步开售,现在购买,还可以享受早鸟优惠价。如果你想知道现场和线上相比有什么独特的体验,欢迎看看。
点击下图可以了解详情。10月25日,上海。我们不见不散。
品牌推广 | 培训合作 |商业咨询 | 润米商城| 转载开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