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走进化学课堂
创始人
2025-09-01 13:13:22
0

“为什么盐水里的铁钉生锈更快?电子到底怎么移动的?”每次讲到“铁生锈”的内容,学生总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作为化学教师,我烦恼如何用静态的板书解释动态的微观反应——即便用图片对比盐水和蒸馏水里的锈迹,学生还是对“看不见的反应过程”感到困惑。做实验也有局限:稀释浓硫酸时,只能让学生围在屏幕前看视频;演示“铁和硫酸铜反应”时,40多个学生盯着试管,不少人只记住溶液变蓝的现象,却没记住“铁钉需要打磨”的关键步骤。布置作业时更明显:同样是“金属活动性顺序”的题目,有的学生能灵活运用,有的却一错再错——传统“一刀切”模式,很难照顾到不同水平的学生。后来我发现,这其实是化学教学的老问题:宏观现象、微观本质和化学符号之间存在“断层”,学生能看到现象,却很难理解背后的原理。

于是,我尝试利用AI(人工智能)解决“断层”问题。上“酸碱盐”专题课时,AI虚拟实验成了展示工具: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时,屏幕上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会结合成水分子,钠离子和氯离子则在旁边“游离”;硝酸银遇到盐酸时,银离子会迅速和氯离子结合,生成白色沉淀,硝酸根离子和氢离子则在溶液中游离。对比动画一播放,学生立刻明白:“原来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的一种!”

同时,AI能根据每个学生的表现调整学习内容。有名学生总是混淆酸碱盐的性质,次日他的平板就收到了专属的动画讲解和分层练习题。对学有余力的学生,AI则布置了“废旧金属回收”的跨学科任务,指导学生从化学置换反应、物理分选方法,甚至成本和环保角度综合思考。学生都说,AI就像随时在线的“智能小伙伴”。

这些变化也引导教师不断增强对学习活动的设计能力。比如上“燃烧条件的探究”课时,我先用AI模拟了一组实验:同样的氧气浓度下,纸张在-10℃、20℃、100℃时都不燃烧(因为没达到着火点130℃)。“为什么高温下还不燃烧?”这个矛盾点瞬间引发了学生的讨论,他们在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的过程中,记住了“燃烧三要素”。备课时,我更多考虑的是怎么用AI辅助、怎么设置问题、怎么设计实验。我常和同事说:“以前担心学生听不懂,现在要担心他们思考得够不够深入。”

AI可以成为教师的“助手”、学生的“伙伴”,让教师与学生一起走进宏观与微观交织的化学奇妙世界。当然,教师也要注意AI的局限性:比如模拟反应可能有误差,应教会学生用真实实验验证;收集学习数据时,必须保护学生隐私。毕竟,技术只是工具,教育应更关注人的内在成长。

(作者单位分别系西安高新区第五学校、西安高新区第三十小学)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01日 第06版

作者:刘文波 郑淑荣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福建授予他们一级、二级、三级运... 日前,福建省体育局发布通知,授予一批一级、二级、三级运动员称号,一起来看—— 2025年福建省青少...
最新或2023(历届)观看反腐...  通过县局组织的警示教育学习,我思想受到极大震撼。我深刻认识到,领导干部一旦贪欲膨胀、利欲熏心,就会...
讲规矩树正气做表率专题教育活动...  【第一篇】  开展大讨论活动,对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巩固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
最新或2023(历届)关于讲规...  【第一篇】  习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的讲话,着重强调了严明纪律的重要意义,提出了纪律建设的明...
最新或2023(历届)教师党风...   “廉洁治校,勤俭办学,清白执教,服务学生”、“敬廉崇洁,诚信知礼,律已向善,遵纪守法”……这是我...